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1版:新教育

文章导航

一节语文课,连原文作者都点赞

  在人教版的八年级(上)语文课本里,《台阶》是被语文老师深爱的一篇课文。钱报记者曾经在多个场合,听不同老师上过这一课。不久前,连著名作家李杭育,也在自己博客上提起了《台阶》的教学:

  “这个教学实录,曾获2010年第二届‘中语杯’全国课堂教学大赛(初中组)一等奖,授课教师叫饶美红。我把她的教学实录完完整整看了一遍,觉得她讲课讲得真好!确切地说,是她的学生们讲得真好,整堂课都是她在诱导已经预习过课文的学生们,分析《台阶》的人物、场景、细节乃至语词,细腻且丰富,相当精彩。”

  将这段教学实录发给李杭育的,正是《台阶》的作者,当代作家李森祥。

  被原文作者都点赞的这一堂语文课,杭州建兰中学校长饶美红自己也记得很清楚,那次比赛没有限定课文篇目,《台阶》是她自己选的,“因为它打动了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父辈的不易。我想,初中生们读完后一定也会有所触动。”饶美红回忆。

  有好长一段时间里,《台阶》被好多教师视为散文,文中的父亲被看做一个真实的人物,有的老师甚至把“父亲”误读为适应不了现代化的被淘汰的农民。

  在饶美红的课上,它却被当作了小说。为什么说《台阶》是小说?“我听李森祥在某次讲座中说起过,后来又查了大量资料,了解这位作者的童年经历,反复琢磨他的创作意图,才得出这个结论。”饶美红和几位同事为此在图书馆里泡了好些天,翻出了李森祥的原话——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我创作《台阶》这篇小说。

  于是,饶美红的课堂教学力求尊重文本的特质,还原文本的小说本色,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台阶》主人公作为一类农民的意义,还有作为一类父亲的意义,作为一般的“人”的意义。

  一堂语文课的成败关键,教师的知识厚度是第一要素,但判断成败的标准,则是看这堂课有没有让学生获得阅读体验的感悟,建构知识体系,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课的问题,往往没有标准答案。文字后面的东西,根据个人阅历不同,会有不同的理解。因此,我上课时,会鼓励学生一起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经常有更深一步的追问,改变初中生的浅阅读状态,但不是牵着他们往某个特定方向走。”饶美红说。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新教育 b0001 一节语文课,连原文作者都点赞 2015-11-27 钱江晚报2015-11-2700015 2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