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3版: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遂昌一天,穿越400年(下)
一腔救世侠风的汤显祖,敢于纵囚、愤而辞官,研究者说——

遂昌人记住他,是因为他做的那些事

  14:00 矿山

  他有没有后悔自己愤而辞官

  下午的风,开始大了些。站在银坑山下,风吹得人有些站不住了。

  万历二十五年,汤显祖也站在这里,寒风打在脸上,他不知该进,还是退。

  在遂昌做了4年知县,他发现,自己还是太天真了。

  一方面,明王朝的腐败和黑暗,时刻打击着他。另一方面,汤显祖因抑制豪强、公平税赋,与当时首辅王锡爵的当红门人项应祥存有芥蒂,他承受着来自朝廷和地方势力的双重夹击。这是他在实现自己的理想进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

  这一年,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填补连年用兵造成的财政枯竭,朝廷大兴矿税。当时,万历皇帝派遣了一批宦官担任矿监,四处采金搜宝。遂昌作为国中主要金银产地,更是一个重灾区。

  “这座矿山分17层,我们现在站在第九层,也就是明代矿工采矿的地方。现代采矿是分层的,古时候的人没有这么先进的分层技术,就沿着矿脉的走向采矿,从山顶往下采。” 如今,这里已是遂昌金矿国家矿山公园,坐着小火车,进入黑漆漆的矿洞,讲解员介绍着,回音,风,一直在洞里打转。

  那些白色的矿脉,就像人身体的经脉,汤显祖有隐隐担心。

  在矿使太监曹金的逼迫下,他只能继续组织开采。当年,矿坑积水严重,他组织了135辆龙骨水车——当时古代最先进的排水工具,组织精壮劳力用脚踩,由下往上排水,但费时费力,还是没有排干。

  他亲自面见万历皇帝,请求停止开采。皇帝不允许,命令他继续开采。

  “中涓凿空山河尽,圣主求金日夜劳。赖是年来稀骏骨,黄金应与筑台高。”汤显祖写下了这首《感事》,又是相当大胆,矛头直指明神宗。可想而知,他已经做好准备,辞官回家。

  汤显祖离任归家的第二年,因为地下水太多了,根本排不干水,而且越往下,水越多,无奈,人们只好往上想想办法。我们一抬头,在碎石上面100多米的位置,唐代矿工曾经预留了一个起到支撑功能的支撑柱,可是,明代矿工索性把这根柱子给采了。

  “石崩,毙百余人。”这是遂昌县志里的记载。

  面对一个真实的明代矿难现场,悲壮,就像地震时,停留在钟上的时刻——时间永久地停在了这一刻。自此,矿洞停止开采,湮没无闻,直到1965年,人们在海拔670米山顶的洞口,发现了它。里面依旧全是水。

  这是汤显祖人生官场上,最后一个现场。文献中,我们没有找到他得知这件事后的反应。他会后悔自己当时的愤然而走吗?

  17:00 河桥

  纵囚与“侠风救世”的种子

  汤显祖的至情至性,绝不是突然出现在《牡丹亭》里的。

  遂昌北街附近,县城最热闹的地方。夜饭时间到了,超市放着《小苹果》。在遂昌三中门前,我们经过一座桥,旁边还有古亭,放眼望去,小河沿桥而伸,静静流淌,远山环绕,灯火阑珊,景致极美。

  但桥上刻着的两行字,显示出它不一样的身份:

  河桥 汤显祖纵囚观灯遗址

  当年站在这座桥上的犯人们,望着远处的灯火,定是落了泪。

  那一年具体时间已不可考,也是这样的夜,元宵夜,汤显祖还没有忙完,这天的最后一项工作,是视察监狱。他走出县衙,忽觉龙灯鼓乐,绕城环游,忙到忘记时间的他,这才发现,已是元宵佳节。

  没几步,便至监狱,他恍然发现,不管外面再是灯火通明,笙歌燕舞,这份热闹与温馨,永远照不到监狱里,就算里边点着暗暗的灯光,却依然让人觉得寂无灯火,黑,冷。

  灯火,在他眼前不停地闪烁,他想到了一个名为“贯索”的星座。北冕座里,有九颗星星,就叫贯索。《晋书·天文志》里这样说:“贯索九星在其前,贱人(注:卑贱的人)之牢也。”

  古时,贯索指的就是平民百姓的牢狱。这些星星,被链锁紧紧锁住,无法动弹。

  那一刻,他想“撤断星桥锁”,下了一个决定:纵囚观灯。

  纵囚,古代官府暂时释放罪犯回家,限日令其自动归狱。唐太宗于贞观六年纵囚390多人,北宋欧阳修写过“纵囚论”,讥讽唐太宗纵囚是“干誉沽名”,但也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只可偶一为之”,“不可为天下之常法”。

  汤显祖,一个刚从被贬的徐闻典史任上量移到遂昌的小县令,却做出了当时轰动政坛的决定。

  根据项兆丰编著《汤显祖遂昌诗文全编》,再参考徐朔方《汤显祖诗文集》,汤显祖写于遂昌任上的诗作近200首。我们在其中,找到了这首《平昌河桥纵囚观灯》:绕县笙歌一省囹,寂无灯火照园扃。中宵撤断星桥锁,贯索从教漏几星。

  此外,还有一首《除夕遣囚》:除夜星灰气烛天,酴酥销憾狱神前。须归拜朔迟三日,溘见阳春又一年。

  纵囚,全部释放;遣囚,是部分释放。爆竹声声的除夕,犯人们虽然有肉吃,却不能阖家团聚。于是,他又下了命令:放犯人们回家过年,限期三日。

  你可以想见,如此胆识,必定会受到非议和责难。他却是坦然的,告诉朋友:“兄谓纵囚观灯,恐有得间者,良然。”(《柬姜耀先》)

  汤显祖的一生,对他影响最大的师长,是罗汝芳、达观和李贽。罗汝芳期望汤显祖修心养性领悟“性命”之学,他却悟出了“情至”观念,此外,他还非常心仪李贽的“杰气”。

  如此想来,“侠风救世”的种子,不知不觉在他的生命里种下了。

  20:00 遗爱祠

  路过遂昌,为百姓留下

  采访朱旭明的时候,他有一句话,让人印象很深。

  他说,大家知道汤显祖,因为他是一位著名的戏剧家,写了《牡丹亭》。但对遂昌人来说,我们记住他、纪念他,是因为他为这座县城做的事。

  我们突然想到,早上走到汤显祖纪念馆外,看到一处仿古牌坊,上书四个字:平昌遗爱。

  刚来探访时,我们一直在琢磨,遗爱,遗留的爱,这跟汤显祖有什么关系?

  在这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们忽然意识到,这两个温情的字,代表着什么。

  1616年,汤显祖在临川去世。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知县缪之弼,崇敬汤公才名,在报愿寺左侧建造“遗爱祠”,祠内设有汤公牌位。每年正月、春科,百姓纷纷前往祭祀。光绪年间,知县乐桂荣把“遗爱祠”修葺一新。清道光年间,遂昌进士吴世涵诗:留得山城遗爱在,迎春岁岁入歌谣。

  遂昌历史上,315名县令,只有汤显祖一人“遗爱长存”。

  晚上,我们又走回遂昌实验小学,经过旁边的公厕,拐角走入小弄堂——小学路15号,站在一间有些破旧的平房前,“遗爱祠”的标识牌,立在门口,字迹已淡。

  我们敲了很久的门,隔壁的门才咯吱打开,郑阿姨睡眼惺忪,慢吞吞走出来。

  她打开旁边的门,一道门墙,立在院子里,墙面斑驳,好在,遗爱祠三个字,印记深深,清晰可辨。

  “我8岁就到这里来了,以前不知道是干嘛的,现在也不太清楚。只知道是汤显祖的,很珍贵。”郑阿姨搓着眼睛,慢慢说着。

  临走前,她忽然转头,说了一句:每天都有人来,每天我都要来开门。

  1598年春,汤公赶京上计(上计,由地方行政长官定期向上级呈上计文书,报告地方治理状况)后,告归江西临川老家。

  他坐船到了龙游,三月三上巳节那天,刚好到了扬州钞关码头,谁知道,前方居然有人拦舟。

  他一问,原来是一些从遂昌赶来的老百姓,大家哭着,想要留他下来,“稚子牵舟云水间”。(汤显祖作《戊戌上巳扬州钞关别平昌吏民》)。

  他居然真的留下了,为了大家的爱。

  汤显祖折回遂昌,小住了几日,但是,过县衙而不入,住在城东的妙智堂,现在的北门桥头,汤公度假酒楼附近,和百姓们聊天、喝茶。

  一往而深,不止是杜丽娘的爱,更是汤显祖的情。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b0003 遂昌人记住他,是因为他做的那些事 2015-11-29 4085809 2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