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3版: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中国首个科幻博士姜振宇告诉我们,脑洞的各种开法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这究竟有多难

  当科幻文学的脑洞一一化作实物呈于眼前之时,曾经写出它们的科幻小说家令人肃然起敬,甚至有人深信,这些写作者来自未来,通过时间旅行穿越回过去。

  比如,美国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有人归结过发现,他50年前书写的关于2014年的景象,大多都成现实:视频通话,机器人的出现,卫星电话的全球普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火星探测器抵达火星,自动咖啡机、人造鸡肉和牛肉问世……

  又比如更早一些的儒勒·凡尔纳,作为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第二多的作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更被誉为“早就看穿了100年后的一切”:《海底两万里》中的潜艇,《八十天环游地球》里的热气球——他的作品不仅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更充满了人文情怀和冒险精神。

  攻读中国首个科幻博士的浙江小伙姜振宇认为,科幻在现实中的实现,不该仅仅是技术的实现,更包含对人类社会迭代后生态的预言。

  至于科幻作家是如何开脑洞的,姜振宇说每个作家的差异非常之大。

  “像凡尔纳,一般认为他的潜水艇的灵感,要么是从达芬奇那里获得的,要么是从美国内战时期已经被投入使用并且击沉过军舰的潜水艇里来的——后者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两者在时间上相差并不太远。最重要的是,这些科技新闻的受众有限,即便有人看到了,因其不是科幻迷,也很少能够从中发现故事、想象、审美,以及金钱。”姜振宇说。

  他认为,另一种占少数的,是作者从自己的专业里找到灵感,“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该领域的专家,比如克拉克的‘太空电梯’。”

  更多的情况,在姜振宇看来,是作者从自己的生活里发现需求,然后向技术派或者科学家求助,看有没有实现这种需求的思路或可能,然后给自己的想象找科学依据,或者从科学依据里找灵感。

  科技发展是最近两三百年里的事情,但对人们的生活却发生了较大的影响。”

  吉布森在1984年就出版了《神经浪游者》,写的就是网络经验,“它里面书写的‘高技术、低生活’,基本上就是我们现代‘阿宅’们的生活写照。这个文类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中期传到中国以后,也催生了《决斗在网络》、《MUD——黑客事件》等许多作品,其中也有很多相当中国化的描述。”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重点报道 b0003 经以科学,纬以人情,这究竟有多难 2016-08-28 12937547 2 2016年08月28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