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发展养老服务
要走进老人内心,提供精神慰藉
省人大代表、绍兴日报社《树人导报》编辑部主任周圆在今年的省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加强推进浙江省“精神养老”服务的建议》。 |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公认的社会问题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快速提升,近年来,浙江人口老龄化也呈现出规模大、增速高的特点。
“目前,我省不断创新发展养老服务产业,但从现在各地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上看,更侧重于普适性‘物质养老’,也就是在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生存所需物质上的保证,而轻视个性化的‘精神养老’。”周圆说。
所谓精神养老,就是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作为、有欢乐、有意义,这是对传统养老服务内涵的全新拓展,“老年人不光需要一个优质的居住环境,更需要情感的寄托,家人和社会应该根据不同老人需求,真正走进老人内心,提供精神慰藉、爱心护理等个性化的养老照料。”
周圆表示,浙江在做好“物质养老”的基础上,可以以“精神养老”为突破口和金名片,在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体现浙江“宜居之地”、“幸福之地”的软实力。
周圆提出了三个具体建议,包括——
融入“新人”,开创更多新形式的养老方式。比如,推出年轻人与老年人混居的养老公寓,打通养老服务中“单一人员结构”的瓶颈。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可为经济条件较弱但在校表现优异或热衷于公益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免费或减租入住机会。这些年轻人需要为公寓内的老人提供一定时间和内容的“陪伴服务”,如情感陪伴、学习陪伴、出行陪伴、交流陪伴等。这样一来,既能减轻毕业生的经济负担,同时也能为养老院增添活力,融入对老人情感社交等精神领域的关爱,为老年人搭建与社会同步的平台。
培育“专人”,有规模的养老院需配置一定数量的心理专业人员,给老年人在精神上、情感上提供有效的疏导、安慰与陪伴。建议在省内经济较发达地市,选择一批规模较大的养老机构进行试点,将一定数量的专业心理陪护人员作为养老机构运行的必需人才配置,也可通过社会组织、专业协会等引入兼职心理陪护人员,以此带动养老机构内部培养一批“懂心理、能陪护”的养老服务者,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心理疏导、情感陪伴等。
激发“外人”,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供给“精神养老”,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并扶持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如旅游企业与养老机构合作,共同建设针对老年人的休假休闲型养生基地;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以加快推进“精神养老”,可鼓励文化企业投资养老事业,建立市场化运作的老年大学、老年学习乐园,以更好地满足浙江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要,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本报记者 詹程开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