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全民阅读·晚潮

一瓢细酌邀桐君

  在富春江与清丽的分水江交汇处,有一座精致的小山。因其精致与奇妙,素有“小金山”之称。近代大师梁启超曾把它比作“峨眉之一角”,而梁的老师康有为则认为,“峨眉诸峰不及此奇”。这座山,便是桐君山。

  桐君山这个名字的来历,与桐君有关。这是一个美好的传说:黄帝时期,有一位老人在此两江交汇处的小山(由于此山在桐庐老县城的东面,姑且叫它东山)之上,结庐而居,采药治病。老人究竟来自何处,姓甚名谁?人们都不得而知。他每每采了草药之后,就在东山上桐树下的茅草庐内,煎药炼丹,研究药理,记录药性。又常常坐在桐树旁,义务为百姓诊病开药。人们问他姓名,老人笑而不答,指指身后那棵桐树,算是回答。于是,人们便尊称他为桐君。这座山的名字就叫桐君山。公元225年此地建县时,便用“桐庐”作为县名。

  桐君的故事,流传在桐庐民间的口口相传中,流传在历史文献典籍中,也流传在历代文人的诗文中。桐君无疑是一个谜一样的仙人般人物,“问君君不语,指木是何年”(元·俞颐轩),“以桐为姓以庐名,世世代代是隐君”(明·孙纲)。

  尽管桐君所在的年代尚未发明文字,但桐君想必已经用他特有的方式研究记录各种中草药的性味。“古昔有桐君,结庐憩桐木。问姓即指桐,采药秘仙箓。”元末明初桐庐大才子徐舫笔下的“采药秘仙箓”,便是指典籍中记载的后人撰录的《桐君釆药箓》一书。

  桐君与中医药文化的渊源,应该是广为人知的,桐君还与茶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

  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有诗云:“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意思是说,炎帝神农氏虽然咬嚼初尝发现了茶叶,但他还不懂得煎煮。桐君不仅开始煎煮茶叶,而且还在采药箓里记录了茶叶的味性与功效。从咬嚼初尝到煎煮品尝,对茶叶的使用享用显然是前进了一大步。由此可见,如果说炎帝神农氏是茶祖,那么,桐君便是茶文化之始祖。

  其实,从刘禹锡开始,古人早就把桐君看作是知茶懂茶的第一人。清朝“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1768~1822)便是如此。这位自号曼生的钱塘才子一生嗜茶,并且擅长制作紫砂壶,人称“曼生壶”,壶上此句流传甚广:

  煮白石

  泛绿云

  一瓢细酌邀桐君

  白石乃一款绿茶的名称,其名既与仙人有关,更与文人相关。“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姜夔一首古歌中的句子。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这位白石道人喜饮茶,这一爱好似乎传染给“元四家”之一的倪瓒,他在作画之余喜饮绿茶,并将其命名为“清泉白石茶”。无怪乎陈曼生会写下“煮白石,泛绿云”的句子。这一份文人间雅好的传承,他懂。

  “一瓢细酌邀桐君。”陈曼生细酌的这一瓢,当然是茶。那么,他为何会“邀桐君”呢?显然,在他眼里,桐君是最知茶懂茶之人,是他的茶中知己。这一份对茶的相知相爱,他更懂。

  当然,我想他也深知,数千年前仙风道骨的传说人物是难以邀请的。他邀的,其实是桐君之魂,是桐君对茶的懂你之心。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晚潮 a0012 一瓢细酌邀桐君 2018-03-04 钱江晚报2018-03-0400009 2 2018年03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