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开三场直播,40多万人次在线围观良渚博物院,网友好评不断
面对看不见的观众怎么说
讲解员失眠了
本报记者 马黎
淘宝直播“云春游”中,讲解员朱静静带货良渚神徽马克杯。 |
王祺程和摄像师在交流直播细节。 |
炒完一盘芹菜炒肉,坐下来,快晚上8点了,王祺程才吃上晚饭。
疫情之下,和全国所有博物馆一样,良渚博物院(以下简称“良博院”)没有开馆。但这位没有观众的讲解员,却比平时还要忙。
3月3日上午10点,王祺程和同事施舟英在良博院第三展厅“玉魂国魄”,做了一场近两小时的直播。两台4K高清摄像机、两位摄像师,跟着男女主角跑——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有剧组在良博院取景拍电影。
这是良博院在疫情闭馆的特殊时期,做的第三场直播。除了VR看展,这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陆续打开了一扇新窗——做直播。前两场在淘宝“云春游”开直播,第一次19万人观看,第二次17.44万人,加上这第三场,良博院观看人次达到40多万。
“以后一定要来良博院看良渚玉器!”“原来良渚人这么厉害。”看到这样的网友回复,王祺程觉得,直播的目的达到了,不枉前一晚失眠到3点。
下面,来听听当了6年讲解员的王祺程说说,直播前夜,为何失眠(以下为王祺程口述)。
连续讲了两个小时
讲得没有力气了
很多人看展,期待值就会很高。
这次直播在良博院第三展厅,观展线路是开放式的,平时讲解就是一会儿往东一会儿往西,但换成做直播,就有点尴尬了,需要提前彩排踩线。
平时在展厅,如果给普通观众讲,三个展厅一般讲70分钟,而这次直播,光一个展厅就讲了快两个小时。
前一天下午,我和施舟英商量展线究竟怎么走,从哪个点跳到哪个点。两位摄像老师就按照我们的线路安排,商量好机位什么时候切换,跟着我们拉到哪个地方要停。
我从来没有像那天直播这样,讲到丹田都累了(笑)。后来,旁边同事说,感觉你讲到最后一句时,快要哭了。其实不是的,是我讲得没有力气了,气有点接不上来了(笑)。
讲解要用“胸腹联合呼吸法”,就是丹田发声嘛,讲很久,嗓子也不会疼。但这次是直播,还戴着口罩,就要用比平时戴耳麦讲解更大的力气来讲话,保证屏幕那头能听得清楚。
还有腰痛,这是职业病,因为经常要站着。
那天连续讲了两个小时,再加上可能一个多月没有讲解了,一下子不太适应。
直播的时候,有网友说,小哥哥喝口水吧。其实,我们平时讲解的时候不喝水,因为会把“气”打断。有时候观众会递给你一瓶矿泉水,我们都是讲完了回办公室再喝。
看不到的观众
怎么讲你们才爱听
直播能和更多的观众互动,但对讲解员来说,眼前没有观众,为谁而讲,怎么讲?这也让我很纠结,也是失眠的原因。
良渚的玉器,不仅仅是看表面的纹样多么漂亮,更要了解背后的深意,才能真正明白良渚玉器为什么这么厉害。
可能你会问,平时在线下,讲解员不也是重复讲同样的内容吗?
事实上,作为一个讲解员,你和观众面对面时,交流的不光是展品的信息,还有很多情感的互动。
比方说你是杭州人,我会把很多杭州的发展变化和良渚联系起来。我还可以通过你的言行举止,判断出你对文物有多大的兴趣和了解程度,我就会选择给你讲什么样的东西,让你产生兴趣。
直播时,面对海量的网友,我的讲解可能就只是挠痒痒了。
当然,直播时,有些网友问的还蛮专业的。
有人问玉矿在哪儿,有人问普通居民的墓地和王陵墓地选址有什么不同?
如果是面对面的交流,我会拓展开来给他讲,他理解了或者提出更进一步的问题时,就会产生碰撞的火花,这是直播无法替代的。
因为直播时,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有没有让网络另一端的他听明白,他是不是还一直跟着我,他还有没有其他的问题。
当然,既然要做直播,我就要克服最大的困难,尽最大的努力,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去思考,究竟对面是什么人。
文物和讲解
都是有气场和情感的
很多人不了解讲解员,以为我们只是“背书”。我们也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人肉”讲解员会不会被替代?我经常想,王祺程,你讲良渚讲得可以,那么未来会不会有个人比你讲得好呢?
肯定会啊。
但你不能被替代的是什么?是风格、气质、个性。
我每次讲解的时候,内容是一样的,但如果换个人按照录音再去讲一遍,别人一听就会发现,太不一样了。每个人都是无法取代的。
我直播的时候,是同事帮我拿着手机,告诉我网友提了什么问题。我不能拿着手机边讲边看,声音、感情都会分心,会影响观众的情绪。
如果我们只是带货,那就无所谓,但在我看来,博物馆讲解员是有使命的。
话说回来,“讲解员”这个名字其实不对,我们应该叫博物馆社会教育人员,讲解只是其中很基本的一项工作。
这一个多月宅在家,我也没有闲着,良博院负责撰写的科普书《良良的陶器世界》出版后,马上要出第二本,我一直在家写脚本大纲。
一个好的讲解员要做好社会教育,对我们自身才有帮助,对社会才有意义。
比如面对疫情,我怎么讲解文物?
我那天晚上失眠的另一个原因,也在这里。
疫情之下,为什么要通过直播的方式“走”进博物馆?
当你透过屏幕看到这些文物时,看到的是它背后承载的历史,以及那些创造历史的人。他们在思考什么,是不是也会遇到同样的磨难,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放到良渚时期,五千年前的人在沼泽地里建城,面临的困难是难以想象的。那些玉器、漆器,也都是很难做的。他们还是咬着牙,过来了。
历史上的先民先辈们,他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我们今天也应该更有信心,博物馆是可以给人精神力量的。
那么,当疫情结束,博物馆开门,我们又为什么要真正走进博物馆?
因为直播对博物馆来说,是很好的一个窗户,但要看到真正有魅力的东西,不能爬窗户,还得走大门,还是要踏进博物馆的。等到疫情结束,我在良博院等着你。
只有走近文物,你才能感受它的不一样。文物和讲解,都是有气场和情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