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大健康

居家自行检测胎心、黄疸,医护远程评估及时追踪

守护疫情下的高风险孕妈和新生儿

  居家隔离2周后,杭州李女士的胎心检测仪发出了“警报”:一般胎儿的胎心约为110~160次/分钟,而她肚子里的宝宝降到了90次/分钟。

  刚刚迎来新生命的黄女士家中,新生儿黄疸监测数据也闪起了刺眼的红色,这表示宝宝的黄疸数值超标,急需入院就诊。

  浙江疫情最紧张的那段时间,孕产妇和新生儿大都居家隔离,不便到医院接受常规的检查,其中不少是高危人群。检查的中断意味着,他们的风险也随着升级。

  为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科一支部和新生儿科支部推出了远程监护服务,时刻监测各项指标,准确捕捉危险信号,守护了高风险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平安。

  高龄产妇隔离期间接到电话

  “赶紧来医院生孩子”

  杭州的李女士怀孕时35周岁,头胎,正好处于高龄孕妇的临界点。年前孕检,她就已经查出不少问题。

  产科一支部支委、围产监护室副主任叶海慧介绍说,该孕妇在孕26周发现胎盘血池;孕32周,因子痫前期中度、高血压和心胎监护异常,住院治疗了1周,情况缓解后出院。

  普通孕妇,一周检测1次胎心就可以了,但像李女士这样的高危高龄孕妇,起码要2天检测一次。当时正值春节,她就从医院租了一台胎心电子监护仪,准备在春节假期时使用。

  但没想到,紧接着新冠肺炎蔓延全国,她和其他人一样开始居家隔离,无法前往医院产检,“那时候就很庆幸之前租了监护仪,不然去不了医院,宝宝出问题了也不知道。”

  2月中旬,李女士像往常一样用监护仪测了测胎心,随后马上接到了浙大妇院的电话,“你坐下来休息10分钟,10分钟之后再测一次。”原来,这份远程胎心监护报告传到围产监护室后,医生发现胎儿心率图型不太对劲,怀疑胎儿存在宫内缺氧,于是紧急指导她再测一次。

  第二次,情况更加糟糕。胎心明显减速,下降到90次/分钟,远低于正常的110~160次/分钟。医院又打来紧急电话:赶快到急诊办理入院,视情况要不要提前分娩。

  在家人的陪伴下,李女士赶到了浙大妇院急诊,经过核酸检测后顺利入院。叶海慧副主任说,孕妇观察了一天,考虑到她之前的情况,医生一致认为提前剖宫产的风险低于继续妊娠。

  第二天,孕36周的她接受了剖宫产,母子平安。医生术中发现,胎儿的脐带过长,高度螺旋30圈,如果不及时处理,将有缺氧窒息的风险。

  产科一支部书记、产二科主任白晓霞告诉钱报记者,远程胎心监护技术是胎心电子监护与远程医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有了远程胎心监护,孕妇不仅可以舒舒服服地在家做监护,更重要的是可以显著提高胎心监护异常检出率,有效提高孕期安全水平。”

  此次疫情期间,产科一支部充分发挥了这项新技术的优势。1月24日~2月11日,围产监护室一共租借478台监护仪,约为平常的4倍,线上判断胎儿心率图型1739次,为居家的孕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安全保障。

  远程监测新生儿黄疸水平

  提前恢复母乳无接触投递

  除了孕产妇,浙大妇院出生的小宝宝们也享受到了远程技术的便利。

  ABO溶血病的宝宝容易出现黄疸,需要在出生后持续监测。新生儿科支部专门挑选了一款精准度高的黄疸检测仪,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借给ABO溶血病的新生儿家庭,方便他们居家监测。

  黄女士的宝宝果儿在浙大妇院出生后,因新生儿黄疸被转到新生儿科治疗1周,出院时黄疸水平已经下降到正常水平。

  按照医生的建议,她借了一台黄疸检测仪回家,每天给宝宝测黄疸水平。这台检测仪大约3个体温计那么大,只要触碰一下宝宝额头的皮肤,就能快速测出黄疸数值,就跟温度计测额温一样方便。

  第三天,黄疸监测数据亮起了红灯,仪器显示黄疸指数达到16.3mg/dL,超出了正常范围。数据传送到医生端后,医生也及时捕捉到了异常数值,及时通知黄女士带着宝宝来复查。

  院党委委员、新生儿科主任吴明远也提供了一组数据,1月20日~2月29日,新生儿科共借出46台远程仪器,其中监测到7个宝宝黄疸过高,及时入院就诊,“从统计数据来看,能减少2/3的门诊监测黄疸次数,降低医院人员聚集的同时,也保障了新生儿的安全。”

  吴明远主任表示,疫情期间启用的远程监测只是一个起点,他们的目标是建设一整套完整的“新生儿黄疸随访体系”,借助互联网技术监测出院新生儿的黄疸水平,从而降低黄疸过高造成的新生儿胆红素脑病的发病率。

  “新生儿胆红素脑病会引起神经系统损伤,从而致残。该病在我国仍有较高的发生率,我们希望通过随访体系的建立,降低发病率,逐步接近欧美国家的水平。”

  疫情期间,住在新生儿科的小宝宝们也遇到了新麻烦:他们喝不到妈妈的母乳了。新生儿科支部书记、护士长滕燕萍告诉钱报记者,浙大妇院一直提倡母乳喂养,鼓励妈妈给宝宝送母乳,但疫情最严重的阶段,提倡居家隔离,相关的指南也不建议投递母乳。

  为了让宝宝喝上母乳,新生儿支部想了不少招数。严格管控时期,他们使用母乳库的捐赠奶,确保体重1公斤以内、自愿接受捐赠乳的早产儿喝到母乳;疫情缓和后,他们及时制订相应流程,采用母乳“一人一瓶”无接触投递。

  “家属们来送奶时,我们医护和他们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集中放置到固定区域,再统一收集、处置、喂养,这样既保证了宝宝的母乳喂养,也保障了医务人员的自身安全。疫情期间,我们没有一天是完全停止母乳喂养的。”

  本报记者 张冰清 本报通讯员 孙美燕


钱江晚报 大健康 a0007 守护疫情下的高风险孕妈和新生儿 2020-05-06 20788901 2 2020年05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