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小时·你好,都市区

从自扫门前雪到有事一起干
城市有了“厚度”更有“温度”

  从自扫门前雪到有事一起干

  城市有了“厚度”更有“温度”

  海风拂过一路的葱郁,水波潋滟推开了层层斑斓。

  盛夏时节,一拨又一拨的游客跨海奔向舟山,迎接他们的是——碧海蓝天,岛翠林绿;更有整洁有序的街道村巷,斑马线前,车辆慢行礼让;随处可见的“志愿红”,或热情指路,或义务巡逻……

  2020年秋天,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舟山有了更加独特的气质。

  一大早,定海区马岙村村民安昌标和义工队队员一起,沿着村道,开始一天的巡逻。“文明城市创建这几年,马岙村变化特别大,村里环境好了,去城里的公交车班次也增加了,60岁以上老人还能享受慰老服务。”安昌标笑着。

  “我和老伴住在马岙村,退休后就想发挥一下余热。”2017年,61岁的安昌标加入村义工队成了一名志愿者。从那时起,他每天都要在村里遛上几圈,捡一捡垃圾,跟村民聊一聊家常;遇到垃圾乱扔、杂物乱堆乱放等问题,他都要去管管。“做志愿服务,很有成就感。”

  如今,像安昌标一样的志愿者,在马岙村已经从最初的10多名,发展到现在的36名。而整个舟山已有超22万人,活跃度居全省首位。

  善治而域兴。在马岙这个被成为“中国海岛第一村”的村庄,人们享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也沐浴着文明自治的新风。

  吃过午饭,村民袁素荷便出了门,打开“微民约”木牌上的门,取出一把扫帚。沿着家门前的石板路,她清扫着每个角落……这是当地村民人人熟知的“一把扫帚大家扫”微民约。村庄路面不再雇佣保洁员,卫生依靠每一个沿街村民的自觉。

  从“各扫自家门前雪”到“有事大家一起干”,“微自治”正激活着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 村民看到水井露天不卫生,自发出资修缮搭棚,制定公约自发维护,于是有了“众家井大家筹”;党群议事会每月召开一次,让村民说心里话、议众家事……

  2020年,舟山乡村善治学堂成立,下设治理实践平台与数字智能平台,将当地探索基层治理的有益经验以现场展陈、实地研讨等形式进一步推广。

  事实上,不仅仅是乡野间,很多渔村农民在搬进城市小区后,生活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城管委会千岛街道绿岛社区,这里有小高层,也有排屋,环境洁净,道路平整,车辆停放有序,是回迁农民安置小区。

  “刚入住时,农民还保留着原先的生活习惯,小区内违章搭建、乱堆乱放、毁绿种菜等行为相当普遍。”横塘村村民王伟国一家刚搬进小区时,锄头、渔网等农具舍不得丢,都往楼道里堆,很多邻居平常没事也喜欢在小区里、楼顶上种点菜。王伟国说,社区工作人员会挨家挨户上门,与住户们拉家常,宣传文明习惯,还组织各种丰富的活动,“现在大家都不种菜了,整体素质都得到了很大提升,参加活动做做志愿服务,生活充实得很。”

  给岁月以文明,一城满目新风。


钱江晚报 小时·你好,都市区 a0008 从自扫门前雪到有事一起干
城市有了“厚度”更有“温度”
2021-07-21 钱江晚报2021-07-2100025;钱江晚报2021-07-2100027 2 2021年07月2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