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小时·人文读本

宁波保国寺
大殿的营造法式

◆推荐人: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 徐学敏

保国寺大殿

  宁波保国寺

  大殿的营造法式

  ◆推荐人: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院副院长 徐学敏

  “刻”入柱子的工匠智慧

  宋代也是中国建筑技术的成熟时期。北宋崇宁二年(1103)李诫奉旨编修《营造法式》,成为中国古代最完备的建筑技术著作,被梁思成称作中国木结构建筑的“文法课本”。

  今天我们见到的宁波保国寺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比《营造法式》诞生更早90年。1961年,它与另两处宋代遗存(六和塔、岳飞墓)共同被列为浙江省第一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保国寺始建于东汉,北宋祥符年间僧德贤主持重建,世人称之“昂拱星斗,结构甚奇”。后来不断扩建了祖堂、朝元阁、净土池等建筑。今天能看到的大殿主体绝大部分保留了北宋原构,比如厅堂式构架、藻井、四段合瓜棱柱等,完全靠斗拱和榫卯衔接,与《营造法式》如出一辙,是宋代官式建筑的鲜活样本。

  《营造法式》是在喻皓《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喻皓是宋初活跃在开封一带的浙江工匠)。作为当时建筑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营造法式》汲取了不少江南工匠的经验。保国寺大殿属于厅堂式构架体系,今天还可以看到《营造法式》记载的多种建筑技艺。

  比如“藻井”。

  这是一种遮蔽建筑内顶部的、呈伞盖形的建筑构件,由细密的斗拱承托,一般有绘画等装饰。

  在后来的建筑中,藻井通常放在主佛像的上方,但在保国寺,藻井位于主礼佛位的上方,不仅具有建筑空间处理上的意义,更蕴含了人文理念,即“建筑应为人所用,人的活动空间在建筑中应得到充分的尊重”。这与宋代社会文化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着某种关联。

  再比如“拼柱”。

  宋代中期,建筑大兴,生态资源有压力。粗壮的木料需要从福建甚至很远的地方采购运输。于是,工匠们用若干小材木料,以卯榫、楔等方式加工合成,外表加以装饰以从视觉上呈现整柱。《营造法式》就中有“两段合”“三段合”“四段合”等方式。

  距离保国寺10多公里的天一阁,保存了一本《营造法式》(影宋抄本)。乾隆修《四库全书》时,天一阁范氏进呈了600多种书,其中就有《营造法式》。  本报记者 宋浩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2 宁波保国寺
大殿的营造法式
2021-09-26 钱江晚报2021-09-2600018;钱江晚报2021-09-2600017;钱江晚报2021-09-2600019;23139615| 2 2021年09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