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小时·评论

要招进来人
先得贴近心

  春节过后,“招工难”的话题总是会登上热搜。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报道,为请员工,这届老板们相当拼!有的开车五六个小时到员工老家拜年送红包,有的租专车专列开到员工家门口接人,还有的求助“外援”,借“乡贤”之力设点招工,可谓各出奇招。

  “招工难”的背后,一些问题引人思索:如何真正解决制造业招工难的结构性问题?很多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愿意进工厂,如何改变?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评论员们进行了一番思索——

  打好“感情牌”

  让员工有归属感

  本报评论员高路:“招人”有很多办法。最直接的是提高待遇,但这有天花板,企业利润有限,薪资不可能无限提高。

  另一个大招是打感情牌,所谓“攻心为上”,人都是讲感情的。像老板开车五六个小时去给员工拜大年,这就属于打“感情牌”。招来人后,感情上还应继续“发力”,可以时不时发点福利,花费不多但心意满满;可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员工有归属感;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多帮助员工解决一下实际问题。特别对于年轻人,单纯靠薪资已经难以吸引他们,而良好的用工环境会越来越重要。

  不管用什么激励方式,最终受益的是员工。招得到人重要,留得住人也重要。企业只有让员工满意,才能避免来年招工难再现。

  优厚的打工待遇、和谐的劳资关系,是整个社会都乐于看到的。

  “招工难”“就业难”同存

  说明就业观需要适当引导

  本报评论员项向荣:技术技能人才短缺一直是我们的短板,占劳动力人口结构比重还不到30%,而在德国、日本等占比能达到70%到80%。我国许多产业正向转型升级,技工的缺口很大。普工难招则和我国老龄化现象有关,同时农村建设越来越好,很多劳动力选择在家门口就业。

  不过,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却是大学生“就业难”。这不仅需要学校专业设置贴近实际,更需要社会进行引导。如果能吸引更多大学生改变观念放下身段去企业就业,不仅能解决招工的结构性问题,对于产业升级也大有帮助。

  年轻人择业观念变化快

  企业需随变而变

  本报评论员陈江:国内近年来新经济发展迅猛,很多年轻人更愿意去接触一些新兴行业。这直接表现为:不少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上班,却愿意送快递、当主播。连玻璃大王曹德旺都发出感慨:年轻人都去送外卖了,传统制造业怎么办?

  在我看来,赚钱和辛劳程度的差异还不是最主要的问题。这一代年轻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生活生存环境都得到极大改善,择业观念与生活理念与过去已然不同,他们更崇尚自由,更注重个人生活体验,更在意生活质量,仅仅打份工“混口饭吃”,不是他们的全部追求。

  “招工难”现象,恐怕挑战的不仅仅是企业,也需要更多的社会相关方想一想,然后变一变。


钱江晚报 小时·评论 a0016 要招进来人
先得贴近心
2022-02-25 钱江晚报2022-02-2500012 2 2022年02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