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1版:一版

文章导航

●16岁的杭州男孩,用4个月拍了部长片
●39位学导演的00后,接受了一次特别的家庭调查

拍电影的种子
正在发芽

这一代人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期待

扫码可以观看
于岱永的长片

  ●16岁的杭州男孩,用4个月拍了部长片

  ●39位学导演的00后,接受了一次特别的家庭调查

  拍电影的种子

  正在发芽

  这一代人的父母有着不同的期待

  本报记者 李蔚

  “它终于来了!”

  16岁杭州男孩于岱永,在B站上传了自导自演的1小时的长片《完美谎言》。150字的个人推荐里,打出了4个惊叹号,自我评价“绝对是一部震撼佳作”。

  同一天,不少成年人坐在一起,看了这个片子。“小导演”侃侃而谈,“我不能确保你可以看懂它,但我确定它能震撼你并引起你对这个世界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一个由电脑模拟出来的世界里,生活在其中的男主在一场意外后,挣扎于两个人格之间,在不断的碰撞中理解了自己的本性,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拯救了自己,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完美谎言(新世界)。

  在制作片子的四个月里,父母自嘲的“学渣”儿子,表现出能量惊人的内驱力和执行力。

  应对学业压力的同时,他啃着艰涩无比的艺术电影类、哲学思考类、专业剪辑类书籍;30多次修改剧本;事无巨细地推进拍摄;闲鱼上买二手(道具),在短暂的寒假里制作后期,自学特效和3D建模……

  这个16岁的男孩,完成了一部“没有什么功利价值”的片子,“但是我很清楚如果没有它,20年后的我必然会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浙江传媒学院,也有一群“于岱永”们,这些热爱电影的孩子,选择走一条常人眼里就业难度很大的艺术之路。为什么想当导演?家人如何看待这个选择?

  我们做了一个不完全的家庭背景调查。有一个数字很有意思,在回答“是否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导演专业”时,39位受访学生全都选择了“是”。

  很明显,这一代00后,更遵循自我的意愿,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幸运的是,他们有更为包容的“前浪”父母们。

  70后这一代人的父母们曾经无法理解和想像的,现在由自己来实现——给孩子提供更多的尊重、理解。即使他们可能完全不懂孩子们究竟在搞什么,他们依旧支持。

  支撑他们的,是对未来的信心。

  片子拍完后,小于的父亲于国清写下这么一句:“种子刚刚发芽的时候,没有人能分辨出它会是大树还是小草。”

  2~3版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一版 a0001 拍电影的种子
正在发芽
2022-03-13 钱江晚报2022-03-1300016;钱江晚报2022-03-1300019;钱江晚报2022-03-1300021;钱江晚报2022-03-1300022;钱江晚报2022-03-1300024;钱江晚报2022-03-1300030;钱江晚报2022-03-1300018;钱江晚报2022-03-1300020;钱江晚报2022-03-1300023;钱江晚报2022-03-1300025;23926690 2 2022年03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