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小时·新闻

文章导航

为了让封控中的近3万学生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院士教授组建“最牛外卖天团”
无人拖车、智能拖挂等“神器”齐上阵

学生的感谢语
图书馆文科老师改装的送餐三轮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智能拖挂车送餐

  有人说,这是史上最牛的“送餐天团”。

  疫情封控管理之下,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院士、教授、副教授、工程师等300多位教职工利用业余时间,变身“外卖小哥”,为约100幢宿舍楼内、近3万名学生送一日三餐。

  私家车、三轮车、无人拖车、无人小巴……三天内,接连四款“送餐神器”在校园内相继投入使用,单车配送盒饭的数量少的有几十份,多的有1500份。

  身为上海交大密西根学院党委书记兼代理院长、智能车实验室负责人,四天前,杨明又在朋友圈剧透了新的技术储备成果:连接三个拖斗的无人三轮车,运能直接进击到2500份盒饭。不过,这款无人物流车还在场地测试中,“疫情向好,希望用不上。”

  每到送餐的时间点,就读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童敏就会和室友们站在阳台上,向看不清面容的老师们挥手。“盒饭送到我们手里时,还是热乎乎的。”她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3月20日晚,上海交通大学通报闵行校区两轮核酸检测全员阴性。“我们这群送餐小哥们快要下岗了。”杨明说。

  一日三餐准时送达

  四款神器相继上线

  杨明和同事们已在办公室睡了整整两周,有人睡在沙发上,有人睡在折叠床,也有人直接打地铺。其中,一些人是由于校园临时实施闭环管理而留下,更多的人则是逆行而来。

  3月9日,闵行校区启动闭环管理。三天后,校园防疫措施升级,学生们开始“足不出户”。根据学校决定,像杨明一样留在校园的教职工们统一加入后勤保障队伍,成为近3万名学生的“外卖小哥”。

  3月12日傍晚,密西根学院的五位老师临时上岗,开始为四栋宿舍楼内的1033位学生送餐。食堂加紧赶制的盒饭终于好了,杨明带着老师们一边帮忙打菜一边送盒饭。老师们开着私家车,来回跑了六七趟,最后一拨学生收到晚餐时,都快8点半了。“有些学生收到饭时,菜都有点凉了。”杨明当时心里不是滋味。

  当晚,这群工科老师就开始考虑新的送餐方案。“三轮车要配合外卖箱使用才有优势,否则运力还是有限。”杨明想起自己实验室里的拖车,当天,他召集团队成员线上开会,这些工程师调配了近2小时,“送餐神器”就拼装起来了。

  3月13日配送晚餐时,小车配加的多层拖挂投入使用,一次就能装下780份;3月14日,一辆无人小巴也在校园里亮相,运能达到一次1500份。短短三天内,送餐时间已从起初的3小时,逐渐缩短到40分钟。

  目前,这些送餐无人车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无人驾驶,“采取的是遥控和手动模式,考虑到校园安全,限速在10公里/小时。”杨明解释说。

  “这四款设备都在用。早餐,我们送成箱的牛奶和面包,午餐、晚餐送盒饭,形态不一样,使用的送餐设备也不同。”杨明补充说,“并不是装得越多就越有效率,还要考虑装卸效率,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加固零部件,搭建风雨棚……在送餐路上,这群教授级的“外卖小哥”还在不断琢磨着环节优化。

  提供效率的同时,还要保障防疫安全。前几天,上海气温攀升到接近30摄氏度,穿着防护服的他们行动笨拙,甚至看不清行人和学生的反应,“护目镜里全是汗。”

  “从谁去食堂‘抢’盒饭,到谁来码整齐?如何一趟运得多?……”3月15日,杨明在线上教授《控制导论》课程时,用了20分钟时间分享教职工志愿者们演绎的生动案例。而一旁的直播聊天框里,一句句“老师辛苦了”刷满屏幕。

  同学们心里也有小小的计划。3月16日中午,两位老师载着满满当当的盒饭来到寝室楼下,童敏所在的30楼和对面32楼的窗户上,齐刷刷地冒出一张张青春面孔,“1——2——3——谢谢老师!”响亮的声音里,老师们戴着白手套比了个“耶”。

  开三轮的感觉很“拉风”

  每天五点多去食堂取餐

  在上海交大“送餐天团”里,来自图书馆教师团队的队伍格外特别。队伍里有56岁的老馆长,也有刚工作的年轻人,他们担负着把七百多份清真餐送到全校100多栋寝室楼里的任务。

  上海交大图书馆党委书记姚奕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老师们平时待在教学区和图书馆,没怎么来过学生宿舍区,第一次开私家车送餐时,花了一个半小时才送完。

  为了应对各种复杂的地形,方便停放取餐,图书馆从校友捐赠的物资里,分配到了一辆三轮小货车。小三轮虽好,但是碰到下雨天就会打湿餐盒。

  老师们先尝试了雨衣和桌布等材料做遮挡。第一次效果不是很好,兜布不禁风吹。于是,姚奕翻出了之前做活动时留下来的喷绘布和不锈钢钢管,给小三轮搭雨棚。这下小车虽然坚固又美观,但坐在驾驶座上的老师们在下雨天被淋成了落汤鸡。小三轮随后经历了第三次改造,不仅做了加高防护,还延伸了雨棚的长度,可谓是校园里的最佳送餐神器。

  这不仅是姚奕第一次尝试送“外卖”,也是他第一次驾驶电动三轮车。“物理和天文学院的教授还开课,教我们怎么开三轮,因为开快了容易翻车。”姚奕表示开三轮的感觉很“拉风”,但因为经验不足,推着没电的小三轮回办公室的感觉也很“酸爽”。

  为了能分清100多幢宿舍楼各自的餐量,姚奕模仿外卖打单的模式,将地址和数量打印在纸上,裁成便签条,同时附上一句鼓励同学们的话,贴在盒饭上,“这样就一目了然,不会记混了。”在各种改进下,图书馆送餐团队的送餐时间,已从一个半小时缩短到了四十五分钟。

  每天五点多起床准备去食堂取餐,然后开三趟小车环校园送餐,并没有耽误老师们的日常工作。

  姚奕相信,不久之后,他就能重新见到那些熟悉的、求知的青春脸庞。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小时·新闻 a0010 院士教授组建“最牛外卖天团”
无人拖车、智能拖挂等“神器”齐上阵
2022-03-23 钱江晚报2022-03-2300010;钱江晚报2022-03-2300014;钱江晚报2022-03-2300015;钱江晚报2022-03-2300016;钱江晚报2022-03-2300017;钱江晚报2022-03-2300011;钱江晚报2022-03-2300018 2 2022年03月2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