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小时·浙江人文地理

过去几个世纪,新安江上“九姓渔民”摇橹撒网,以船为家

点点渔火,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图腾

林云龙 摄
建德三江口落日美景。CFP供图

  7月3日傍晚,杭州建德市三都镇三都渔村,第二届三江渔火节开幕了。

  江面上船队亮起渔灯,船队头船绽放“渔火”,宛如绝美的山水画卷徐徐展开,现场的游客赞叹不已。

  看渔火、品鱼鲜、赏江景、乐民俗……是三都镇的特色旅游项目,渔火节旨在充分调动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展现“九姓渔村”的历史文化,让游客在“好看”“好吃”“好玩”的全方位体验中,感受“醉美三都”深厚底蕴。

  它的历史渊源,则是曾生活在新安江上的一群特殊水上居民——九姓渔民。他们曾经被划入“贱籍”,只能生活在船上,不准上岸居住,不准与岸上人通婚,不准读书应试……直到1969年,国家号召并制定政策鼓励“九姓渔民”上岸居住,他们才彻底告别江上千百年的流离。

  三都渔村,就是原先飘零在三江口的“九姓渔民”上岸后聚居而来。点点渔火,是他们几百年来生生不息的生命图腾。

  50多年前他们弃船登岸

  一点点学着种田

  三都渔村其实是旅游意义上的称呼,行政上它叫“三江口村”,坐落在三江口南岸,此地因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三江交汇而得名,曾停泊过孟浩然的孤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绝唱,指的就是眼前这空旷寥阔的江天。

  今日的渔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一幢幢民居错落有致,白墙青瓦,绿树繁花。村口“九姓渔民第一村”几个大字,更显古朴特色。村里十多家“渔家乐”,每到饭点,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江鲜的诱人香味。

  村里62岁的老支书许珏明告诉我们,今天的三江口村,是2007年由5个自然村合并而来,如今渔火节的举办地,过去就叫“渔业自然村”,没有任何前缀。以“渔业”为村名,是因为村民都是“九姓渔民”的后代,也因为全村都以渔业为生。而渔家乐的逐渐兴旺,是本世纪才有的事情。

  1960年,许珏明在船上出生,他们家就是“九姓”之一。他说,那时候在江上讨生活的“九姓渔民”,每家每户大多有两条船——大一点的“娘船”是家,停靠在避风湾里,长12米,一家几口吃穿睡觉全在里面。

  他们的婚姻嫁娶,自然也在船上。条件好些的,结婚时父母会为儿子重新造一艘船。“分船”也就意味着分家,组建新的小家庭。但更多时候,“九姓渔民”分不起家,每天晚上,大家在摇摇晃晃的小船上,伴着悠悠的涛声进入梦乡。

  另一艘小船,则用来每天出江捕鱼作业。船到哪里,家就在哪里。正因如此,船上的孩子读书也是断断续续,很少能完整地念完小学。

  1968年开始,因富春江电站截流蓄水,国家号召并制定政策鼓励“九姓渔民”上岸居住,许珏明一家成了上岸定居的第一代“九姓渔民”。他清楚地记得,刚上岸定居头两年特别不适应,晚上睡觉耳旁没了涛声,脚下的地感觉也总是在摇晃。

  上岸的渔民,因为祖祖辈辈从没种过田,只好去隔壁村请师傅教怎么翻土,怎么插秧,怎么收割,一点点学起来。

  几个世纪的漂泊:

  不准岸居,不准读书,不准穿鞋

  “九姓渔民”是哪九姓?陈、钱、孙、许、何、叶、林、李、袁。“九姓渔民”由何而来?民俗学界有不同的说法。

  最为流行,也被“九姓渔民”们所认可的一种说法是:他们是明初陈友谅及其部属的后裔,朱元璋登基后,将当年打败的陈友谅旗下九姓部属贬为贱民,并规定必须以船为家,永世不得上岸,“九姓渔民”由此在江上出现。

  他们的命运是凄苦和悲惨的,建德文化学者朱睦卿在他研究“九姓渔民”的著作中这样描述:九姓渔民“不准上岸居住,不准入学读书,不准参加科举,不准穿鞋子(只准趿拉半只),不准穿长衫,天寒地冻上岸卖鱼,也不敢整脚穿鞋,因为常有恶棍寻衅侮辱,将他们的鞋扔进茅厕里去。”

  在13岁前,许珏明对于“鞋子”这种物件没有太多的概念——“我们那时候都是打赤脚的,哪怕冬天也赤脚,多走几步,脚冻僵了也就没感觉了。”在儿时的记忆中,他只记得父亲冬天挑担上岸去卖鱼,才会穿鞋子。

  许珏明也记得,老一辈渔民上岸去,无论冬夏腰里都要缠根稻草绳,据说这也是朱元璋定的规矩,要将“良民”和“贱民”区分开,后来就变成了习惯。

  从明初至清末,“九姓渔民”在社会最底层苦捱了五个多世纪,自为族类,自通婚姻,自生自灭,隐忍着世间的一切冷眼和不公,唯一的恩典是死后被允许葬在岸上。

  这样的境况,直到清同治年间,严州知府戴槃出于恻隐,奏请裁革“九姓渔民”课税、准予改贱为良并获得朝廷恩准后,才有所改变。此后,少部分“九姓渔民”弃船登岸,但大数人依然过着漂泊的生活。

  “九姓渔民”终于不再漂泊,要到1969年以后。

  生活贫苦的水上人家

  也有热闹隆重的水上婚礼

  “九姓渔民”们生活的新安江和富春江,水静山幽,仙气氤氲。在诗人看来,远山近村,苇堤柳岸,细雨轻舟,渔歌酬答,是一幅美若桃源的山水画。

  沿途的钓鱼台,子胥渡,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李白说:“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杜牧说:“有家皆掩映,无处不潺湲”;范仲淹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吴均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但这样的诗意闲情,与“九姓渔民”何干?往来江上,摇橹撒网,为的是活命。当然,苦中作乐的日子也是有的,诸如七月七日乞巧节,姑娘们坐在船头穿针乞巧,比谁穿得多、穿得快,获胜者得奖励。江水潺潺,清风徐来,欢声笑语,这或许是“九姓渔民”生活中难得的诗意。

  最热闹、最隆重、最有特色的,当属“九姓渔民”的婚俗。如今已被列入省级非遗,村里推出了还原船上婚礼的旅游项目,整个婚礼有“接亲”“讨喜”“称嫁妆”“抛新娘”等九个环节,成了游客们体验渔村风情、九姓文化的必选项。

  许珏明说,当年九姓渔民办喜事,比这还要繁琐热闹,表演其实已经是简化了的。

  今天的三江口村,年轻人或外出经商务工,或经营民宿饭店,还会出船打鱼的,基本都和许珏明一样,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了。

  许珏明家也早在2003年就开起了渔家乐,但只要不是禁渔期,他还是喜欢半夜把船划进江流,点起渔火,撒下游丝网,静待着鱼群。春天的鳊鱼、黄尾,夏天的白条、翘嘴,冬天的白鲢、螺蛳青……在过去是为了生存,如今则更多的是一种爱好和乐趣了。

  浙江人文地理 ⑩


钱江晚报 小时·浙江人文地理 a0009 点点渔火,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图腾 2022-07-07 钱江晚报2022-07-0700011;24483574;钱江晚报2022-07-0700009;钱江晚报2022-07-0700012;钱江晚报2022-07-0700015;钱江晚报2022-07-0700017 2 2022年07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