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林
□ 陈荣力
天大热。在浙东上虞一座叫盘龙山的山上,我与一位年已八旬的老人不期而遇。老人叫陈秋强,满头白发,精神矍铄,是上虞乡贤研究会的会长,他是来踏看乡贤林的。
“今天机会凑巧了,要不我们一起去看看乡贤林?”接受老人的邀请,我欣然前往。
乡贤林在盘龙山的一块岙地里,左边满岭修竹,右边一个大湖,远处是绵延茂密的杨梅林,几十多株手臂粗的榉树逶迤茁壮,团团绿叶随风摇曳。虽然一些基础设施尚未完成,但乡贤林如此傍山含水的景致,如此动静相参的气韵,让人忍不住心中一动。
“陈会长,我还是第一次知道乡贤林,您花了不少心血吧?”
老人沉吟了一下,“我做乡贤工作已整整二十年了,回头望也可说小有成绩,但向前看要做的事挺多的。这个乡贤林就是我们花最少的钱,让乡贤留名留心留根的一个举措。”
老人停了一会,“我们得到很多乡贤的支持。你看这些树,有的是两院院士种下的,有的是驻外大使种下的,有的是在外商会集体种下的。”
“若干年后这里将是一个很好的爱乡教育基地。”
“是啊是啊,我也是这样想的。”老人浅浅地笑了。山风吹过来,吹着他的白发和脸上的笑容,像吹着夏日里盛开的一株栀子花。一时间整个山野都变得生动起来。
往回走的路上,我忽然发现老人的右脚一挪一挪的。“怎么,脚受伤了?”刚才一直上坡下坡,我并没注意老人的脚,现在走在平地上,那一挪一挪就明显了。
“就是十多年前找寻徐光宪院士父母墓地时落下的。”陪同的中年男子解释道。
“那是2009年,陈会长偶尔得知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著名乡贤徐光宪院士父母的墓地破败不堪,就专门去山里找寻,结果受了伤。回来后,他忍着脚痛多方奔走,又动员企业家一起修复了墓地。不久后,90岁高龄的徐光宪院士,带着女儿专门回上虞祭奠父母。”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很多人都称陈会长为乡贤背后的乡贤。”
“陈会长,听说你们建了乡贤展示馆?方便的话我想去看看。”
“这个乡贤展示馆是政府出资建的,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和肯定。”老人对此似乎特别认真。
乡贤展示馆坐落在上虞曹娥老区的乡贤广场边,一幢二层的小楼乌檐粉墙。楼不大,内容十分丰富。进门的照壁上挂着各种荣誉和基地的匾牌,照壁背后的天井里线刻了二十多位上虞著名乡贤的肖像。他们当中有古代的虞舜、曹娥、谢安、谢灵运和近代的章学诚、马一浮、经亨颐、竺可桢、胡愈之,包括谢晋、经叔平、何振梁、徐光宪等。
一楼的展示厅内,一群刚参加完高考的学子正在参观。“每年离开家乡去读大学前,到乡贤展示馆来看看,这已成为许多准大学生的一种习惯。”讲解员向我解释。
在乡贤们赠送的各种奖杯、奖状、证书、书籍、题词、实物中。一张写着“千年不断娘家路,故乡永远在我心”的条幅尤吸引人的目光。讲解员看出了我的关注,讲了一个故事:2010年前后,祖籍上虞的何振梁,携妻子两次来上虞寻根,因找不到确凿的证据,何老只得怏怏而回。陈秋强得知此事后,一直记在心里。他多次跑杭州、南京、上海的图书馆查资料、找宗谱,最后终于在上海图书馆找到了上虞何氏宗谱。当何老再次回乡,接过宗谱时,激动落泪。这张条幅是何老去世后,他儿子回乡参加活动时,专门写的。
小小的条幅,表达了两代人的心声,也是对乡贤背后的乡贤的衷心褒奖。
从展览厅出来,遇到了谢晋导演故乡谢塘镇的两位干部。明年是谢晋导演诞辰100周年,他们来,是商量如何申请“谢晋小行星”的事。我便提前告辞。
当我转身回望忙碌的陈秋强时,蓦然想到: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其实也是一颗不断运转、默默发光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