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小时·焦点

文章导航

客流少了,卖新品种吸引新顾客
房租压力大,重点拓展乡镇和城郊店面
给加盟店更多自主权,包子价格不搞一刀切……

疫情下突围,包子店打起组合拳

  客流少了,卖新品种吸引新顾客

  房租压力大,重点拓展乡镇和城郊店面

  给加盟店更多自主权,包子价格不搞一刀切……

  疫情下突围,包子店打起组合拳

  “疫情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同时也蕴藏着不少机遇。”46岁的“禧麦”包子品牌创始人陈学新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在宁波,“禧麦”包子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加盟店也延伸到了浙江全省多地,每天卖出去的包子、烧麦超过20万只。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推出“问企·钱江晚报记者大型蹲点系列报道”,多路记者走进社会百业,走进各类市场主体,走进沿海的小微企业、深山里的民宿、街头的个体工商户等,以蹲点亲历的形式,从微小切口,观察当下浙江如何稳住经济。

  近日,钱报·小时新闻记者来到浙江慈溪,蹲点采访“禧麦”包子的蝶变之路。

  疫情下房租压力大

  今年主要拓展乡镇和城郊接合部店面

  在慈溪崇寿镇的一家厂区办公室,记者见到了陈学新,他刚冒着烈日从外面踩点回来。

  所谓“踩点”,就是找店面。“公司还处在成长期,尤其是疫情之下的业务拓展,很多事需要我亲力亲为。”除了找店面,陈学新也会去各乡镇的一些加盟店,了解生意情况和店家的需求。

  “疫情之下,很多经营户面临房租压力,所以今年主要拓展乡镇和城郊接合部的店面。”陈学新说,目前公司的加盟店已由去年底的156家增加到171家,涵盖慈溪、余姚、宁波城区以及舟山。

  找好店面,可以推荐给意向加盟者。也有加盟方自荐的店面,要考察甄选一番。总之,找一家好店面极为重要,除了市场部两位工作人员,陈学新也参与其中,每到一处,他都会用小本子记下这里的位置、人流和其他早餐店的经营情况。“小区多不多,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为主,今后会不会拆迁,这些都要考虑进去。”陈学新说。

  当年在慈溪开出第一家包子店

  有钱挣,没人嫌累

  1993年,初中毕业后的陈学新离开家乡安徽怀宁县江镇镇,跟着哥哥姐姐“跑江湖”,到江苏各地卖早点。2006年,陈学新和妻子来到宁波慈溪,包子铺越做越大,夫妻俩也在慈溪定居下来。

  早在父母那一辈就做包子生意,几十年的经验积累,让陈学新的包子在慈溪一炮打响。2006年,他在慈溪城东菜场开出的第一家包子铺很快成为网红店(尽管当时还没有网红这个称呼)。

  高峰期每天能卖出1.2万个包子,营业额6000元。生意火爆倒逼旁边一家包子店不得不关门。

  “我们用的是最好的后腿肉,还有脊膘。瘦肥比例大概在2:1。”陈学新说,那时候还没有和面机,凌晨1点开始,8个人挤在20多平米的包子店里,调馅、和面、做包子、蒸包子。有钱挣,没有人嫌累。

  没过几年,陈学新创立“禧麦”品牌,整合旗下包子铺。如今,“禧麦”包子已在慈溪扎根,并拓展到周边市场。公司也早已摆脱作坊式个体经营,转为“中央厨房+加盟店”的模式。陈学新只要专心做好馅料提供给加盟店,并为后者做好品牌服务指导和品质管控。

  疫情下为吸引更多客流

  他投资新增了一个成品车间

  疫情下,加盟店的客流少了,给陈学新和他的企业带来了很大压力。早上5点,记者来到慈溪城区几家“禧麦”加盟店探行情。

  长池路一家加盟店位于城郊接合部,记者观察半个小时,仅有七八个顾客。“和原来比,每天营收少了三四百元。”店主孙世海有些无奈地说,这疫情一来,外地人明显少了,尤其是建筑工。

  记者了解到,疫情以来每个加盟店的每天营收平均减少约500元,也就是说,每天少卖出300个包子。

  客流少了,怎么才能吸引顾客?

  陈学新发现加盟店仅卖包子满足不了顾客的早餐需求,必须要求新求变。所以,他投资300多万元新增了一个成品车间,主要生产烧麦、粽子、馒头、饺子、糕点,还有罐装的粥、豆浆,甚至还有茶叶蛋。

  除了主动提供更丰富的品种,陈学新还允许加盟店搞多种经营。

  在慈溪东山路与金一路交叉口有一家店,这里位于闹市区,很多本地人过来买早餐。

  让记者颇感意外的是,这家店的点心、饮料有50余种,除了“禧麦”提供的10多种,绝大部分都是自营。

  店主小刘说,这里地段好,顾客需求多样,所以“禧麦”也允许他们多种经营。

  “每一样都要跟公司上报备案,质量和品牌公司都会进行管控。”小刘说,小店虽然因为疫情也受影响,但比起郊区的店面好多了。

  给加盟店更多的自主权,同时对自主经营的每一款产品进行备案和质量管控;品牌包子价格不搞一刀切,可以适当降价,这也是去年因为疫情陈学新想出来的创新变通之法。

  记者了解到,“禧麦”包子的售价是1.5元一个(仅香辣牛肉包2元一个)。不过“禧麦”总部并没有一刀切,个别店面在不影响品牌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价。

  服务细致

  甚至区分客源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陈学新做好了长期应对疫情的准备:“要想得更长远,事情做得更细,服务给得更多。机会对谁都一样,就看你能不能抓住。”

  比如技术督导。陈秀丰是“禧麦”市场部专员,除了做市场推广,他还是一名技术督导,每天要联系负责的店面,甚至要去做面对面指导。

  他提到一个细节,要掌握每家店的客源,会不会有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差异,要满足大多数人的口味。

  “对任何行业,品质管控永远是第一位。”陈学新说,疫情以来,尤其是之前上海疫情,对市场的冲击很大。慈溪及周边市场,有一些品牌包子店,由于馅料来源于上海,在交通封控的情况下,转而购买“禧麦”的馅料。“这是疫情之下的机遇,我们抓住了。”

  陈学新还举例说,永康有一家新开的包子连锁品牌,也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这就是对“禧麦”包子馅料的肯定。

  “禧麦”成品车间生产的点心还供应当地一些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的食堂。“今年虽然压力大,但我们的销量仍然同比增加30%到40%。”陈学新最后说道。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小时·焦点 a0006 疫情下突围,包子店打起组合拳 2022-07-20 钱江晚报2022-07-2000008;24542885;钱江晚报2022-07-2000009;钱江晚报2022-07-2000010;24542902|;24542908|;24542900|;24542907| 2 2022年07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