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4版:小时·教育

首届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在杭决赛

这场全国性大赛,聚焦日常生活“无公害”

  本报讯 用爆米花制成“超级电池”,3分钟内能充满电,克服电动车辆充电时间长的瓶颈;橘子皮近全量化资源利用、零垃圾发挥橘子全身最大作用;自净循环水系统一体式设计,让防疫洗手机更环保更“干净”……

  近日,首届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决赛在杭州举行,一批结合当下生活热点、充满创意的作品吸引评委的眼球。

  本次大赛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全国高校的900多件作品报名。经过前期角逐,140件作品进入决赛。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社科院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全国各地的15位专家担任评委。

  新能源车电池故障早发现

  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随着技术升级,电池故障如何及早发现?

  清华大学的一支参赛团队专注车用燃料电池故障诊断技术研究,团队负责人、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研究生贾心怡表示:“我们针对在线故障诊断难题,建立了在线燃料电池状态估计算法,能够有效观测一系列关键指标,算法的误差在±5%以内,这为燃料电池发动机控制策略的优化、实现高效长寿命运行奠定基础。”

  厨余垃圾无公害化处理

  聚焦日常生活,推进绿色低碳创新成果的运用是大赛参赛作品一个鲜明的特点。

  “2021年我国厨余垃圾产生量约为1.27亿吨,在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中占比高达59%,厨余垃圾的循环再利用已经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科技学院的一项参赛作品就将目光聚焦厨余垃圾处理,设计智能炭化集成系统。

  “我们通过分级炭化技术,把厨余垃圾转化为生物质炭、生物质气和生物质油,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和废水也利用生物质炭深度处理实现达标排放。”项目负责人、浙江科技学院环资学院研究生杜佳达自信地说:“与填埋法和焚烧法等传统方法相比,我们低能耗、高效率、无害化处理厨余垃圾,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助力建设清洁、美好、环保的低碳社会。”

  据悉,目前该团队共有相关专利7项,在老师指导下,已与浙江省内多地企业开展合作,进行厨余垃圾智能炭化集成系统的落地和推广。

  首届全国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分为实验研究、调研报告、产品设计与成果应用3个类别,瞄准低碳循环理论研究与现状调查、资源能源节约的技术创新或新产品开发、温室气体减排与固碳增汇的技术创新或新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

  “简单说,我们生活中各种常见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参赛作品研究对象,我们也欢迎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同学积极参赛。”大赛委员会秘书长,浙江科技学院碳中和创新研究中心负责人李俊副教授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赛委员会主任高翔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低碳循环,绿色发展”已成为我们今天生活的主题之一。举办大学生低碳循环科技创新大赛,就是希望构筑集聚相关专业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群体在“双碳”任务落实中的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 陈素萍 通讯员 尹媛 程勇杰


钱江晚报 小时·教育 a0014 这场全国性大赛,聚焦日常生活“无公害” 2022-08-26 钱江晚报2022-08-2600014 2 2022年08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