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小时·评论

不妨允许年轻人停一停

  在杭州做汽车销售的陈航,大学毕业后没去找工作,他一边在青年旅舍打工攒钱,一边把云南、西藏、大西北和东北走了个遍。为期一年间隔年旅行,丰富了他的认知,让他有一个更从容的心态面对工作。

  间隔年走入年轻群体,其实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家庭和社会。如何看待年轻人的这种做法,家庭和社会能不能多点宽容?年轻人会不会因此迷失方向?如何坚定自己的信念?对此,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们也展开了讨论。

  给自己一个从心出发的机会

  本报评论员高路:间隔年并非逃避工作、逃避责任,而是在人生重大转折之机给自己一个思考的时间,一个放松的空间,冷静理性地面对困惑和挑战,思考一下未来的人生之路。

  大学生虽然已经成年但距离成熟还有很远的距离,当初选的专业可能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可能兴趣寥寥。与其懵懂中进入职场,长期生活在困顿中,把问题拖延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不如在迈步之前就解决掉隐患。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社会认识不足,甫入职场很可能严重不适应,为职业道路埋下隐患,也的确需要一个缓冲的时间。

  间隔年不是躺平、摆烂,而是一个积极寻找答案的过程,不过间隔年也不适用于所有人。

  旅行在路上,体验生活是一种历练,认真工作也是一种历练。而且千万不可未作深入了解就草率作出决定,很多职业并不像想象中那般枯燥乏味,人的兴趣爱好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事情需要时间去慢慢体会认识,不需要给自己过多的压力。

  从小管到大,父母们该放放手了

  本报评论员项向荣:间隔年是迈出学校和跨入社会的一段缓冲期,可以让年轻人在这一年间,去找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国外流行的东西,国内却并不一定吃得开,第一道关就是父母不见得同意。他们也许会认为,别人都在找工作在进步,而你去过间隔年,就是一种逃避堕落,浪费时间。

  不少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也比较单一直线,上大学就是为了能找一份好工作,甚至孩子的大学志愿都是听爸妈的,学生对于自身真正要追求什么,普遍缺乏认知。

  每一代年轻人,都会有这一代人的想法,作为父母,不需要事事插手。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这一课需要自己去学。家长不妨把手放开,给孩子掌声和鼓励,让他们去闯去试吧!

  包容的社会应允许停一停

  本报评论员陈江:毕业后不急于找工作,先去看看世界。孩子的生活,也必然不以父母的意志为指引。

  现在的社会情绪,表现为一定程度的焦虑。上学,学校有鄙视链;工作,行业有鄙视链;连报个兴趣班学琴,都有严格的等级,据说钢琴都已经处于乐器鄙视链的底端了。这都是被成功学害的。人人都追求成功,想成为“人上人”,成为那个接受别人鼓掌的人,就是没有人愿意坐在路边,为别人发自真心地鼓掌。

  教育孩子要上进,要奋斗,固然没错。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为什么要千篇一律?教育有个大问题,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而一个包容、文明的社会,必然是价值多元、层次丰富的。一个只鼓励向上走,不宽容向下走的社会,能不焦虑吗?一个青年暂时停下来,有何不可?古人尚且知道休养生息,今天的人们难道都忘了吗?

  真的,人生不是只有一个跑道和方向。还是要放下焦虑,从单一的价值标准中走出来。有时候慢下来,停一停不是坏事,说不定调整之后,反而跑得更快更好了。


钱江晚报 小时·评论 a0015 不妨允许年轻人停一停 2022-09-29 钱江晚报2022-09-2900011;钱江晚报2022-09-2900015 2 2022年09月2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