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患者的十年就诊体验,一场医疗信息化的时代巨变
很多智能便捷,很多日新月异
本报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金薇薇
![]() |
医院内部的轨道物流系统,依赖这些,医院内部进行物流载货运送。 Aaron/Rex 摄 |
![]() |
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一院”)复诊时,56岁的龚军(化名)只带了一部手机:取号、预约检查、缴费……点点手指,都在“云端”完成。
龚军家住杭州城北,是位慢性乙肝患者,在浙大一院感染病科随访就诊十余年,漫长的就医过程中,他经历了一场医疗信息化的巨变。
龚军形容:“日新月异。”十年之前,他每次去医院,像是要开始一场战争,十年之后,一切繁琐消弭于无形。十年之间,依托于浙江省持续推进的信息化改革,浙大一院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通过信息技术、数字变革塑造一种全新的就医模式,惠及更多群众。
从半夜排队到手机点点
挂号从来没有这么方便过
隔段时间,龚军就要去浙大一院感染科主任盛吉芳教授处随访就诊,他亲身经历了看病就诊的改变。
“印象最深的是挂号,10年前要到医院现场排队。”龚军回忆,但哪怕是凌晨四五点到,窗口也已排了长队。有时候没时间排队,就会花高价请人去排队挂号,比挂号费贵多了。
费时、费力、费钱。这是多年前为广大患者诟病的普遍现象。
民呼我为。变化开始于2013年前后,从预约挂号开始。这一年,浙大一院推出网上挂号。龚军再去复诊,不用现场排队,在网上提前挂号就行。
龚军没想到,浙大一院掀起的这场医疗信息化变革如浪潮般,带来更多的全新就诊体验。“现在能挂号的途径太多了,医院的微信公众号、支付宝、浙里办……”
最让龚军感到舒心的是预约检查环节的变革。
作为慢性乙肝患者,他最常做的检查就是抽血和B超,以前最让他头疼的就是去B超窗口预约,这又是一个长队,“如果还有CT等其他检查,就要再去CT窗口排队。”
来回跑、反复排,浙大一院主动向患者就医的堵点、难点、痛点开刀,通过数字化手段赋能医疗服务。经过5年的打磨、升级,开发上线了多院区检查一体化预约管理平台,现在患者预约检查不需要一个个区域跑,可以在自助机上预约,可以通过手机小程序预约,也可以在诊间让医生开单后直接预约。
如今的一体化预约平台打通了各院区之间的医疗资源,将16个大类检查、800余项检查项目集中于统一平台,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像看电影选座一样自主选择检查时间。如果一人同时有多项检查,一键预约功能,可将这些检查按照先后顺序排序后自动就近预约到一天,从根本上解决检查预约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浙江卫生健康系统以打造“健康大脑+”体系为目标,全省域、全方位、全领域推进卫生健康数字化改革,浙大一院再起高潮。
前不久,龚军就体验了一把新上线的智慧医保移动支付。以前,尽管数字就医已经普遍推广,但医保结算还是需要去自助机,而这次,浙大一院继续“做减法”,让移动支付、边走边付进一步照进现实。
龚军回忆,临出门前他在手机上先自助医保结算,随后在线签到,就像机场“自助值机”一样,到了医院等待叫号就能直接就诊。就诊离开诊室后,他直接在手机上医保结算费用,还能同时完成检查预约,全程不需要排任何队。
去过其他医院就诊,龚军表示,这么方便的检查预约操作并不多。
与之同步的是,几年前开始,龚军做完检查后也不用再去医院取报告。“我们乙肝患者最怕进展成肝硬化、肝癌。”他表示,以前每次还要再跑医院打印纸质检查结果,有时候心里非常着急,很受煎熬,而现在,手机、电脑上就能查到,甚至连CT等影像片都能看到。
从开处方到取药
最快只要8秒的背后
浙大一院在进行一场信息化的巨变。
2020年,浙大一院总部一期启用,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破解难点,医院长期以来的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蝶变”,开辟了数字医疗新纪元。
改变从突破传统医疗布局开始。浙大一院总部一期采用去中心化布局,将原有集中采血、集中取样、集中挂号取号分散到各诊区,患者在一个诊区内就能完成门诊所需基本诊疗,门诊患者平均等待时间大幅缩短。
如今,浙大一院四大医疗院区全面上“云”,“未来医院”信息系统让其成为医院数字化的领航者。
前段时间,龚军来到浙大一院总部一期就诊,依托医疗云,各院区间的数据被打通,医生很便捷地就调取了他的病历和相关检查结果,而考虑到家离市中心更近,他就预约了去庆春院区完成相关检查。
挂号、检查、结算……这是龚军亲眼目睹、亲身体验到的就医一体化,更多智慧医疗的变革则并不被患者所知。
龚军在每次就诊后取药,都会觉得速度特别快,从诊室出来到药房,无论走多快,药都已经备好。
他不知道这背后的一个数据,如今在浙大一院,从医生开完处方到病人可以取药,最快只需要8秒钟。
如何做到的?
浙大一院依托物联网技术建成5种不同的自动物流配送渠道,其中之一就是自动发药机,保障药品供应和药品快速调剂转运。
以前,药房收到医生的处方后,需要人工分拣、配取药物,如今这一切都靠自动物流系统,智能扫码、智能分发,药师只需在窗口核对清楚后,将药物交给患者即可。
作为两个全新投入使用的现代化院区,浙大一院在设计建设之初,便把信息化的理念贯穿于总部一期和之江院区。院区内都装置了气动物流系统,通过分布在院内的数十个气动站点,在科室之间实现快速传输小件物品。比如,在浙大一院总部一期,每个诊区都有抽血点,这里抽取的血样,每满16个试管后,将通过气动站点传送到检验科,速度以秒计算。
和以前人工运行相比,大大提高了运送效率,也缩短了患者等候检验的时间。
3900米的轨道小车、1700米气动物流、18台AGV自动导航车组……依赖这些,总部一期各科室之间平均每日启动物流载货运转644趟,仅2.9%的用户等待超5分钟,不仅提高院内物资流转效率,还减少院内感染,为患者救治赢得时间。
这些是信息化、智能化的“幕后英雄”。
数字医疗场景更智能
未来还有更多想象空间
2016年,浙大一院上线“浙一互联网医院”,那个时候,龚军就有过感叹:足不出户就能看病了。
他当时无法想到的是,信息技术一直在迭代升级。
作为我省数字化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健康大脑+”体系充分利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的存储、算力等资源,将一系列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健康场景、健康数据“串珠成链”。
作为慢性病患者,龚军享受到了“这串珠链”的便捷,而危急重症患者同样也从中受益。
在浙大一院总部一期,急诊5G指挥中心通过数字化改革,将专业救治关口前移,实现患者“上车即入院”的目标,提高抢救成功率。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上线后,总部一期急性脑卒中患者进入医院到静脉溶栓开始给药时间的平均数从56.8分钟下降至46.25分钟;胸痛中心患者入门到导丝通过平均时间从80分钟下降至64分钟,急性PCI心梗病死率0。
类似的黑科技还被广泛运用到医疗诊断上:机器学习过5万例超声影像数据后,只要几秒就能精准判断结节是良性还是恶性;人工智能宫颈细胞学辅助阅片系统,60秒内自动出具初筛报告,相当于480名病理医生同时识别,大大提高筛查效率。
10年过去了,在浙大一院医生的治疗下,依从性良好的龚军,病情一直保持稳定,最初的不安烟消云散,“工作和生活都没受到影响。”
跑医院、看病依旧是龚军生活的一部分,但他不再有疲于奔命之感,随诊看病的便捷性提高,乙肝的存在感似乎也在降低。作为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龚军相信,“有生之年,我还能看到更让我惊讶的数字医疗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