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2版:潮新闻·科技

文章导航

蜈蚣触须暗藏“分子温度计”

良渚实验室团队
发现生物体温度感知奥秘

团队照片

  本报讯 最近,天气又开始“疯癫模式”,气温“满30减20”的魔幻剧情在部分地区上演,不少人从短袖又换上了大棉袄。

  天冷加衣,这习以为常的举动背后,你是否想过,人类为何能感受到温度的变化?

  近日,良渚实验室杨帆团队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蜈蚣触角上,有一类神奇的蛋白质——BRTNaC1离子通道,它如同生物体内的“分子温度计”,能够将太阳照射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信号,指挥生物迅速躲避高温的威胁。相关研究已在国际期刊发布。

  蜈蚣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视力极弱的它们,是如何感知阳光威胁并迅速逃离的呢?这和蜈蚣体内的一种蛋白质有关。

  “我们发现,当温度升高时,蜈蚣触须中的 ‘BRTNaC1离子通道’就会发生形状变化,它像是个带密码锁的门,温度变高就像输入密码,离子通道就会变形开门,让外部的离子进入,从而触发蜈蚣的‘好烫,快逃’反射动作,帮助它们迅速逃离高温区域。”良渚实验室博士后陈晓莹打了个比方。

  “像人类这样的哺乳动物,身体里也有类似的‘温度传感器’。”陈晓莹表示,比如“TRP离子通道”蛋白质,这是哺乳动物身上较为代表性的感受器蛋白质,它能快速感知外界温度、化学刺激等变化,把环境信号变成生物电信号,让动物做出适应环境的行为。

  此次研究表明,蜈蚣与哺乳动物,虽然生物种类不同,但感知温度的原理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蜈蚣的‘BRTNaC1离子通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通过研究这种低等动物的热感受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哺乳动物的温度感知机制,为最终理解生命体对温度的感知打下了坚实基础。”陈晓莹说道。

  她还表示,接下来将继续完善温度感应机制的研究,未来将进一步探究,是否有可能在温度敏感蛋白质设计和温度感应器的研究上提供作用。

  本报通讯员 赵艺乔 李弘慧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潮新闻·科技 a0012 良渚实验室团队
发现生物体温度感知奥秘
2025-03-07 钱江晚报2025-03-0700012;钱江晚报2025-03-0700017 2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