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协同治疗,逆转肾衰
忽视泡沫尿酿大祸
蛋白尿背后藏危机
本报记者 刘千 通讯员 陈瀛
![]() |
鲁科达在看诊 |
忽视泡沫尿酿大祸
蛋白尿背后藏危机
中西医协同治疗,逆转肾衰
本报记者 刘千 通讯员 陈瀛
近日,浙江省中山医院“早期肾病尿蛋白异常”专病门诊连续接诊了3位年轻人,都是首诊即查出慢性肾脏病终末期,也就是尿毒症。该院副院长、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肾病科负责人鲁科达惋惜地说,他们都是体检查出尿蛋白异常,却没引起重视,贻误病情,走上了血透之路。
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病日,鲁科达表示,慢性肾脏病早期症状隐匿常被忽视,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往往已是肾功能严重受损。蛋白尿是肾脏的“求救信号”,体检时要重视尿常规,发现蛋白尿及早干预,最大限度保护肾功能。
看似寻常的蛋白尿
背后是复杂的双重肾病
在浙江省中山医院肾病科诊室,夏阿姨(化名)握着报告单眼底泛起激动的泪光: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从入院时的6.8克降至0.3克(正常值<0.15克),这意味进入终末期尿毒症的结局很可能就此避免。而这一切,多亏了鲁科达团队的精准诊断——在糖尿病肾病表象下,成功揪出隐匿的“元凶”IgA肾病。
一年前,73岁的夏阿姨突然出现全身浮肿、大量泡沫尿。在外院就诊后查出尿蛋白高达4个“+”。结合她多年的糖尿病史,医生诊断为“糖尿病肾病”。但规范治疗数月后,浮肿没有消退,病情持续恶化。
在女儿的反复劝说下,夏阿姨来到了鲁科达的专家门诊。了解病史后,鲁科达敏锐地捕捉到关键细节:“患者是在感冒后出现明显尿色改变与浮肿,感染也会诱发或加重慢性肾病如IgA肾病,疾病不能用单一的糖尿病肾病来解释,为明确病因,必须通过肾穿刺活检。”
在耐心沟通后,鲁科达让夏阿姨放下了对肾穿刺的顾虑。几天后,病理结果印证了他的推测,夏阿姨是“IgA肾病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出现大量蛋白尿的主因还是IgA肾病。”
“尽管糖尿病肾病和IgA肾病都可以表现为蛋白尿,但前者是代谢性损伤为主,后者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引发的炎症反应为主,治疗思路也不同。”鲁科达指出,单纯降糖等治疗疗效不明显,要尽快调整方案,抓住治疗关键时机。
于是,鲁科达团队创新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疗法,在原有降糖治疗基础上,加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再配合中药。治疗首周,夏阿姨的浮肿显著消退。治疗三个月后,尿蛋白转阴。更令夏阿姨欣慰的是,通过中药增效减毒,全程几乎没出现激素相关的血糖波动、骨质疏松等副作用。
忽视泡沫尿险酿大祸
中西医协同实现临床治愈
在破解复杂肾病困局的征途上,夏阿姨的逆转并非孤例,43岁的冯先生(化名)同样实现了膜性肾病临床治愈的跨越。
冯先生是公司骨干也是家中顶梁柱,两年前小便后发现泡沫尿经久不散,却因工作太忙没去就诊。直到单位年度体检查出“尿蛋白+++”,才惊觉身体亮起红灯。
肾穿刺活检报告显示为“膜性肾病”,医生告诉他,再拖下去可能会发展成尿毒症。冯先生在接受外院标准西医治疗方案后,尿蛋白始终无法转阴,更出现血糖升高、反复口腔溃疡等副反应。转诊至浙江省中山医院肾病科门诊后,鲁科达改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加用中药治疗,撤减西药用量。
治疗三个月后病情出现转机,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低,副反应明显减轻。坚持治疗满一年时,尿蛋白检测持续阴性,达到了临床治愈。看着晨尿试纸终于回归健康的淡黄色,冯先生庆幸自己找对了医生,又能回归正常的运动与生活了。
鲁科达介绍,膜性肾病是一种相对来说难治性肾病,如果早诊早治,通过积极治疗,是有很大可能治愈的。在该病的治疗上,中西医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对于部分膜性肾病患者,仅用纯中医治疗也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聚焦早期肾病尿蛋白异常,通过肾穿刺活检精准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控制蛋白尿,延缓乃至阻止肾衰竭……最近,鲁科达领衔的“早期肾病尿蛋白异常”临床诊疗团队入选了浙江省首批“小而强”临床创新团队。团队汇聚了肾病学科、老年医学科、检验科、中药学等多个科室精兵强将,背靠国家中医优势专科肾病科、浙江省中医药重点学科中医肾病学,通过建立尿蛋白异常的超早期干预范式,重塑慢性肾病防治链条,守护群众肾脏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