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潮新闻·阅中国

文章导航

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后的首个植树节
本报记者再访于田县的治沙人

今年,我和22位队员
要再种2万株固沙植物

去年11月,沙漠锁边工程冲刺中 视觉中国供图
临近植树节,志愿者团队在于田参与植树造林工作。
贾存鹏 供图

  塔克拉玛干沙漠戴上“绿围脖”后的首个植树节

  本报记者再访于田县的治沙人

  今年,我和22位队员

  要再种2万株固沙植物

  本报记者 李沐子 于瓅

  2024年11月28日,在新疆和田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于田县,随着最后一棵玫瑰花苗被植入沙土,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工程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这一刻,意味着中国人以近半个世纪的执着,终于用一条“生态长城”将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围了起来,这也是世界上最长的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生息,3月的于田县,迎来了“锁边”后的第一个植树节。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于田治沙人早已用各种方式开始了植树造林、防风治沙。本报记者连线了多位治沙人,了解他们今年的绿色目标。

林草局书记:今年目标是植树造林12万亩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

  经过40多年的防风固沙治理,2024年11月28日上午,于田县境内的最后一段空白区“锁边合龙”。于田县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主战场之一。曾经的于田全县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66.2%。

  去年12月,本报记者曾踏上这片常年受风沙侵扰的土地。冬季的于田县还无法看到成片的绿色,只有沉睡干枯的枝干。彼时,“锁边合龙”已有月余,但防护带上仍有忙碌的身影。

  “锁边”不是治沙工作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沙漠边缘生态恢复和治理工作仍任重道远。”于田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贾存鹏介绍,按计划,到2030年全县将完成46.833万亩造林任务,“去年,全县完成了5万亩造林任务。”

  为了确保完成任务,全县干部职工和志愿者们将按照每年9万至10万亩的布局进行植树造林。贾存鹏说:“今年我们自加压力,目标任务是完成12万亩。”

  沙漠中适宜栽种的时间只有春秋两季,春季从2月到4月中旬,秋季则从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贾存鹏解释说:“4月之后气温升高,水分蒸发快,不再适合栽种;冬季则因温度过低,到了零下,滴灌带会被冻坏,不利于种植。”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近日新疆多个县市启动了2025年“塔克拉玛干沙漠阻击战”防沙治沙工作,这也是继完成“锁边”后,新疆再次大规模启动沙漠综合环境治理。

  “我们一直都明白,想要生存必须先治沙。”贾存鹏表示,“与往年不同,今年我们植树节时间将从12日开始,延长至三天,现场组织全县干部职工和社会团体在万花园、田东、七仙女等六大生物治沙区,进行植树造林的增绿扩绿工作。”

在治沙一线22年的护林员:植树节,我们一大家子人都要去种树

  对护林员来说,今年的植树节不仅是一次生态行动,更是传承与希望的延续。

  于田县奥依托格拉克乡布兰塔勒管护站站长吾加布拉·赛迪说,今年植树节他计划带一大家子人一起去种耐旱玫瑰、桃树、杏树等苗木,预计能种至少上百株,“这样的植被既能构筑生态屏障,又能产生经济价值;全家一起行动,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从爷爷那辈人手中的铁制农具“坎土曼”到父亲那辈的驴车拉水,再到如今,政府将大沙丘平整成条田,修好路、打好井,配了滴灌带……这些变化让在治沙一线工作22年的吾加布拉·赛迪感触颇深:“以前种十棵活三棵,如今滴答滴答的水管子把苗根喂得饱饱的,梭梭蹿得比骆驼刺还旺,太开心了。”

  2月底,吾加布拉·赛迪就已回到治沙工作一线,“今年初春时节,我就在阗东防沙治沙示范区,与其他护林员一起种树,铺设固沙护土的草方格。”当前,他们已经种下红柳、梭梭与沙漠玫瑰约900余株。

  吾加布拉·赛迪说,他的孩子放学后也会跟着他巡林,“孩子说要把爷爷插在沙丘上的杨树棍子,变成能罩住塔克拉玛干的绿盖头。”

  他的父亲塞地·木沙,作为老一辈志愿植树人,今年植树节也会再到治沙工作一线,并种下苗木。

  吾加布拉·赛迪为自己制定了新目标:今年要带领22名队员,全力推进防沙治沙工程,计划在管护区种植2万株耐旱固沙植物,包括红柳、沙枣、沙漠玫瑰及梭梭等。

“80后”志愿者:蓝天多了、雨水多了,生活方式也在变

  塔克拉玛干沙漠能戴上“绿围脖”,离不开来自全国各地志愿者和爱心人士的支持与参与。“锁边”后的第一个植树节,对80后志愿者任域来说意义非凡。

  2013年,任域第一次越野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达里雅布依村。他被这片绿洲震撼,“扎根于无垠沙漠中的村庄神秘且令人着迷。”从此,他与这片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

  任域出生于新疆阿尔泰,此前从未见过沙漠,“我们有草原,有额尔齐斯河,天永远都是蓝的。”

  而于田县却完全不同。2017年,任域开始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工作中,“当时种树是先用拖拉机把成片的沙丘推平,春季种下梭梭和红柳苗。但沙尘暴一来,刚种下的树苗会被沙子淹没,我们得把它们重新挖出来。”他回忆道。

  如今沙尘暴天气仍时有发生,但蓝天多了,雨水也多了。“上周看天空要起沙尘暴了,忽然就下了一场暴雨。”他说,雨水将绿叶上的沙尘冲走,沙漠一下子变得更绿了。

  今天,任域和朋友们也会到于田县参与植树造林。他说:“我们没有计划种多少树苗,有需要就帮忙,再带点水和水果等物资,连着三天我们都会过去。”

  “今年这个时间,农民已经在给核桃树剪枝,家家户户门前的葡萄已爬上了架子。”任域说,“看着变绿变美的于田,怎么能不兴奋,期待于田的生活也会因‘绿’变得更多彩。”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潮新闻·阅中国 a0007 今年,我和22位队员
要再种2万株固沙植物
2025-03-12 钱江晚报2025-03-1200008;钱江晚报2025-03-1200011;27361217;钱江晚报2025-03-1200010;钱江晚报2025-03-1200012;钱江晚报2025-03-1200013;钱江晚报2025-03-1200007;27361220| 2 2025年03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