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潮新闻·人文读本

文章导航

一尊佛与一块石

  在东南亚一带,造庙敬佛的很多。我们的近邻泰国、印度、尼泊尔等这些国家就这样,其实我们这东方大国,在历史上也是如此,“天下名山僧占多”、“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些诗句可以证明国人是情愿省吃俭用,也要把钱花在这上面的。

  我留心一下,发现在稍高层次的一些寺庙里,都有一点镇寺的稀罕东西。比如浙江宁波的阿育王寺,便供奉有驰名中外的稀世之宝释迦牟尼真身舍利。泰国的三友寺也是这样,供奉着一尊重达5500公斤的纯金大佛,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纯金佛像。

  说起来,泰国三友寺的金身大佛,当年是被当做泥塑石筑的。因战事动乱,大家怕金佛受损,给它涂上了厚厚的一层泥壳,久而久之,咱们似乎把这件事给遗忘了。20年后,三友寺修缮一新,要将这座佛像从寄存的地方请进大殿。起吊那天,佛像超重,吊机的铁钩被折断了,准备次日再来搬运。这时有人就向上反映:佛像这么重,可能是金子铸的,不然铁钩不至于被折断。事情也真湊巧,夜来一场排山倒海的倾盆大雨,佛像被冲刷一夜,冲走泥块,露出了金身佛的真面目。第二天早晨人们见此,无不大吃一惊,欣喜若狂。

  我读到这个“洋”故事是很感慨的,由此横向联系到一个“土”故事。记得曾被选入教科书的贾平凹的散文名篇《丑石》,也有这样的描述,在一个乡村里,不知从哪里来的一块大石头又黑又丑,农民垫墙角也不要,村姑还不愿把它当洗衣石,有人嫌其丑妨碍走路,常常骂骂咧咧的。但是在有一天上,几位考古学家来了,一见这石头眼睛大放光芒,说这是一块难得的陨石,很珍贵。后来,就把它运走了。

  世界上的好多东西,如今还有没有像金佛像和大丑石一样,委身于荒野僻壤、碎砖断瓦之中?答案应是肯定的!为什么有的人是睫在眼前常不见,身在宝山空手归,或者总是一味妄自菲薄,骑驴觅驴,总觉得蜀中无良将,而到处觅先锋。看来重要的是需要用慧眼去识别和发现,这不仅需要无私无我,有心有意,还需要具备识别的本领、甄别的水平。

  善于发现的人,往往是懂得捕捉细节的好手,他们是有生活经验积累的能手,他们又是勤于刻苦钻研的强手,又是具有创新思维的高手,这样的人往往又是一个领域、一个专业的行家里手。

  小人物发现了大文化。比如近在眼前的良渚遗址,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见证,是我们了解华夏文化根源的重要窗口。良渚遗址的发现者是施昕更先生,他在1936年通过科学的考古发掘,撰写了《良渚》考古报告,成为了良渚文化的发现者。

  显然,发现,或许伴随着一点幸运的眷顾,但确确实实是一种可贵的智力展现,是一种难得的能力展示,它还是观察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综合性体现,是一种长期积淀的喷发,是一种坚持不懈的回报,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成果,是学识见识付诸实践的结果。世界上不乏美,而是缺少发现,在你周围有些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潮新闻·人文读本 a0007 一尊佛与一块石 2025-03-16 钱江晚报2025-03-1600008 2 2025年03月1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