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局长“抹黑脸”
“一时黑”更要“长久亮”
本报评论员 陈江
云南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文旅局长杨春德最近火了。他满脸涂抹着黑乎乎的原料,一边咀嚼一边推介当地传统民俗“抹黑脸”,还不忘自嘲:“这原料是咖啡粉做的,可以吃!欢迎大家‘五一’来。”与其他文旅局长的花式推销相比,这种“自黑”操作迅速引爆网络。
“抹黑脸”是哈尼族婚礼中的古老习俗。人们用锅底灰互相涂抹,寓意驱邪纳福,“抹得越黑,祝福越多”。如今,锅灰升级为墨江特产咖啡粉与食用炭黑的混合物,既保留了文化内核,又解决了卫生的后顾之忧。这种传统习俗与现代技术的碰撞,让游客对当地即将到来的“五一”黄金周多了几分期待。
当下,地方文旅早已不单单是简单的资源比拼,也是局长们化身为“显眼包”的推广:有人策马奔腾,有人古装出镜。这回杨春德选择逆向操作,不追求镜头前的光鲜,反而主动“抹黑”。这种反差感击中了互联网的传播密码:有趣,有记忆点。别人靠颜值出圈,墨江靠“黑”出圈。更妙的是,这种做法将地方特产咖啡融入民俗,让文化推广与产品宣传无缝衔接,堪称稳稳的“一黑两吃”。
从报道来看,今年“抹黑脸”活动已备好5万袋原料,这场咖啡味的狂欢实则暗藏着经济账:每袋“黑粉”都是流动的广告牌,参与者涂抹时社交传播,都在为墨江的文旅和农业带货。文旅局长的“黑脸”,或许正擦亮着地方经济的金字招牌。
这场“抹黑”狂欢的背后,蕴含着云南旅游需要的深层转型。过去“低价游”“强制消费”等乱象让“彩云之南”蒙尘,而杨局长的“抹黑”用自嘲式的真诚,将公众注意力拉回文化本身。这种策略与政府整治旅游市场的行动形成呼应:一边用铁腕打击乱象,一边用创意重塑形象。
不过,流量的潮水来得快去得更快,如何将“网红效应”转化为“长红动能”,考验着墨江的智慧。毕竟,文旅局长可以“黑”一时,但旅游体验需要“亮”长久。墨江若想实现“一时黑”到“长久亮”的蜕变,还需将流量接进配套升级、服务优化的“盆”里。如此,游客抹完黑脸后,方能带走哈尼文化更多的底色。
这场“黑色”营销某种程度上是文化自信的另类表达。或许,旅游推广的真谛正是如此:与其拼命“美白”,不如坦荡“抹黑”。因为最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真诚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