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生 心理辅导员 急救超人
大学生村医渐成乡村医疗中坚力量
一个人
守护一个村
本报记者 陈卓妤
![]() |
从舟山市嵊泗县嵊山镇壁下村卫生室往外眺望 嵊泗县卫健局供图 |
![]() |
大学生村医潘愫愫对村民进行健康宣教 陈卓妤 摄 |
“空腹血糖10.53。潘叔,您的血糖还是不稳定,我建议您去大医院内分泌科看一下,接受规范化治疗。”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下,安吉县天荒坪镇横路村的村卫生室里,大学生村医潘愫愫正忙碌地为村民测量血糖、记录数据。
不久前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继续实施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近年来,浙江不断深化大学生村医专项计划招聘工作,持续探索村医“乡聘村用”地方实践,越来越多的95后、00后年轻人选择扎根乡村,做一名村医。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录用的近7500名大学生乡村医生均已陆续到岗,平均年龄仅24岁。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12.5%,大学专科学历占87.5%。
像潘愫愫这样的大学生村医,正逐渐成为乡村医疗的中坚力量。
走村串巷上门随访,在田埂边讲解慢病管理,用电子档案描绘全村健康图谱,把“全科医生”练成了方言翻译、心理辅导员和急救超人,这是当下大学生村医的剪影。
守着近20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
去安吉著名景点天荒坪,横路村是必经之路。
横路村有近3300人口,28岁的潘愫愫在这里土生土长。她一个人守着近20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担起了挂号、诊疗、配药、输液、中医药治疗等一条龙服务。
“上午八九点,一般是村卫生室比较忙的时候。”潘愫愫边对记者说边将村民老潘的血糖数据记录到电子档案中,随手又递上一张家庭医生联系卡。“有事打上面的电话。”轻声细语中,自带邻家女孩的亲切感。
老潘操着一半安吉话一半普通话答应着,朝记者笑了笑,“小潘医生是我看着长大的,我跟她爸爸以前是一个生产队的,她给我看病,我放心!”
除了日常诊疗,她负责其中760位村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患者是重点关注对象。”她说,“每个月的5日、20日,是全村130余名糖尿病患者的集中随访日。随访前一天,我都会一一打电话通知他们。”
“卫生室到我娘家开车2分钟,中饭在娘家吃,晚上开车回县城的小家,20分钟,也不远。”潘愫愫说,“我其实挺享受现在的生活,虽然平凡平淡,但能陪在父母身边,又能力所能及地服务村民,这种感觉挺好。”
她心里存着一本备忘录
绍兴市柯桥区大学生村医陈海虹的电脑里存着220余位慢性病患者的档案,心里存着一本“备忘录”,什么人要回访、什么时候该测血糖、什么药要调整,都记得一清二楚。她笑着说,“我怕他们不记得,更怕他们不当回事。”
“在农村地区,村民健康意识普遍较为薄弱。把‘感冒灵’当成‘万能药’,把‘没什么大事’挂在嘴边。有时候,没办法好好沟通。”潘愫愫也有相同的苦恼。
横路村有一位老人患有糖尿病,但他不相信医生开的处方药,经常上网买五花八门的保健品。子女没办法说服,只好找村医帮忙。潘愫愫苦口婆心、天天念叨,才让老人的健康意识有所改变。
“在逐渐老龄化的今天,村医主要解决辖区内老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大学生村医不仅要有全科医学知识和技术,更要有医学人文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关注村民的健康需求。”绍兴市上虞区曹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厉成杰说。
“同理心、爱心和关怀心等人文素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村医的重中之重。”杭州医学院教务处处长王黎芳道出她多年的思考,“应该在大学生村医定向培育大学教育阶段,真实还原农村基层背景,让定向生更多地与年长的老人和村民打交道,提高他的医学人文素养,为未来快速进入村医角色打基础。”
要让他们看到村医的职业前景
一直以来,基层村社卫生室(服务站)普遍存在专业人员招不进留不住、生活交通不便利等问题,尤其是山区海岛偏远县,这一现象更加突出。
“2024年,只招录了1名大学生村医。”嵊泗县卫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他们前期做了大量工作,也有编制、待遇等吸引人才的条件,但不少外地考生在实地了解嵊泗情况后,依旧选择了放弃。
留下来的大学生村医朱恺裕是舟山定海区金塘镇人,今年8月将结束在嵊泗县人民医院轮岗学习,赴壁下岛壁下村卫生室入职。
如果说嵊泗岛是一座悬水小岛,那么壁下岛则是“悬中悬”,岛上只有80余位村民,仅有一家小店。村卫生室位于岛上最高点,往外眺望,四面都是湛蓝的海水。
“我从小就生长在海岛上,喜欢海,也明白村医对村民的重要,这是我留下来的原因。”朱恺裕坦言,希望自己能一直留在壁下,他是这样想的。
如何让大学生村医留下来,更好地发挥作用?浙江省新时代乡村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兼首席专家、浙江大学教授严力蛟博士建议,要营造良好的环境、创设配套的政策、提供上升的渠道,比如为他们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可以与乡镇卫生院医生一样晋升等,让大学生看到乡村医生的职业前景、稳定收益和社会尊重,从而让他们愿意留在乡村,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