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中的邻里互助新模式
火出圈的“共享奶奶”
连接起“朝阳”和“夕阳”
![]() |
“共享奶奶”接小朋友放学 |
本报讯 近日,杭州上城区九华社区推出的“共享奶奶”火了。这群由志愿者奶奶组成的团队,为社区内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提供接送服务。
九堡街道九华社区党总支副书记盛云梦介绍,自推出以来,“共享奶奶”们共计已接送100人次左右的孩子放学。
当下,接送孩子放学无疑是许多家庭的刚需。因与学校放学时间冲突而产生的接送难题备受多方关注,“共享奶奶”这样的社会互助模式也应运而生。
这一模式,2019年就在浙江宁波东钱湖度假区东钱湖镇的清泉社区诞生,本报也关注报道过(详见2023年11月29日钱江晚报A7版《宁波有一群超有爱的“共享奶奶”》),此后,杭州、台州、重庆等城市也相继涌现。
从社区居民的自发行为,到提出“共享奶奶”倡议
清泉社区是宁波东钱湖当地的一个拆迁安置小区,距离工业区比较近,有1200多户双职工家庭。共享奶奶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社区党支部书记施丽君告诉记者,2019年时,她偶然发现社区里的志愿者袁佩君牵着两个孩子在路上走,询问后才得知一个是她外孙,另一个是隔壁邻居的孩子,孩子的父母来不及接送,袁佩君了解情况后,主动揽下了接送的任务。
袁佩君的这次帮忙,给了施丽君灵感。在发动社工排查社区居民需求后,她提出了“共享奶奶”的倡议。由于社区本身有较好的志愿服务基础,倡议一经提出,不少奶奶积极报名。
“目前,我们已经有269位志愿者,核心的‘共享奶奶’大概有58位,都是在社区居住多年的老居民,年龄在50岁到75岁之间,需要提供体检报告。”施丽君介绍,最重要的考核因素是爱心和责任心,他们在筛选时也会优先考虑退休教师和公务员人群。
考虑到便利性和安全性,目前共享奶奶只提供东钱湖镇实验幼儿园高钱园区和高钱小学的接送服务,除了固定接送25位左右的小朋友之外,“共享奶奶”还能对家里突然有急事的社区家庭提供点单式服务,只要联系社区专职网格员,就可以报名。
“共享奶奶”模式,推广并不容易
至今,清泉社区的“共享奶奶”模式还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或是争执。
“我们和家长之间有个爱心协议,就是奶奶肯定会全心全意照顾孩子,也希望孩子之间万一有磕碰,家长也能够理解。此外,我们也给志愿者们购买了平安保险。”施丽君介绍。
“共享奶奶”们告诉记者,在陪伴孩子的幸福之外,时常会感觉到自己身上担负的责任:“很皮的小朋友也有,路上走着就把你手甩开,要时刻关注着,就怕他们有磕了碰了,没看住跑出去了。”
目前,除了宁波,杭州、重庆、成都、鄂尔多斯等地的不少小区也有了“共享奶奶”。虽然如此,但西南民族大学社会工作副教授廖正涛依然认为,“共享奶奶”式的邻里互助模式,普遍推广并不容易,因为它既需要社区存在广泛的需求,也需要邻里之间有良好的信任基础。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苗国也指出,能否形成良好互助模式与社区内部的同质性和异质性关系很大。“如果是单位制社区,自然有信任基础。但在部分城市的新小区,这个基础并不牢固。”
如何让这种模式走得更远?
廖正涛认为,首先要多维度建立社区共同体,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此外,还要释放和挖掘居民之间互助的需求。他建议,一方面,保持居民互助的民间弹性空间,政府可以在“留白”的基础上做好政策引导,给予志愿者一定的表彰。另一方面,一旦发生意外事故,也能有完善的兜底机制响应,既保护好奶奶的初心,也保护好孩子和家长的权益。
本报记者 潘璐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