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婷婷
他是中国第一位进入伦敦时装周的本土设计师,在国外拥有自己的品牌wangweigallery。在伦敦打拼几季后,今年他意外地收到了来自巴黎的邀请:Who’s the next沙龙展。面对小众的买手和专业媒体,在国外有100多年历史的沙龙展更是一个聚集设计师的高端场所。王巍说,未来的2年他将努力确立他在巴黎的地位。
最近,与Johnnie Walker合作的王巍正在为此设计一系列以“Keep walking”为主题的作品。上周末,王巍在他在位于上海的个人工作室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也一再强调,“Keep walking”就是他的价值观。
生活家:记得你说过,你们这一代设计师都是以艺术家的方式培养起来的,衣服凭感觉在做,其实缺少很多东西。
王巍:是的,带着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气概冲出来的。(笑)我们现在对设计师的要求强调在技术层面,不可否认,中国这几年在工艺上获得了很大进展,但这应该是工业化设计师的要求。比如能够做出很漂亮的衣服,但大部分是在copy,只是学到了技巧。我们应该用很强的理念去表现,这其实涉及到完整的教育体制,技术仅仅是一个环节。设计师应该拥有包括美学、历史、文学、哲学的综合素质。
生活家: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是不是我们对于设计师培养的最初定义就有偏差,比如首先会想到他应该是画画出身,而不注重其他方面的素质。
王巍:对,我们的教育培养了一类偏才,这些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偏执。其实我个人的建议是,培养的设计师人才最好来自城市,经过城市化商业化后的影响,视野会比较开阔。在国外倒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他们的城市化进程已经好几百年了。有一些学设计的人对我抱怨说别人不理解他,其实我认为,设计师不是纯艺术的,如果你不能满足特定人群的需要,无法把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让别人接受,那还是走艺术道路吧。
生活家:我们现在似乎只有两类人在起到服装教育的作用,一是学画画的,往往成了老师,而教出的大部分学生最后更适合做平面设计,而不懂得剪裁。另一类是裁缝,有动手能力懂得剪裁但缺少理念支撑。
王巍:缺少综合型的人才。我觉得一个设计师必须要有自己完整的价值观,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作为基础,拥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和思维体系,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审美风格,获得别人的认同。我建议现在学设计的学生们,如果有条件就去国外留学,真的,一来是缩短追赶国际的时间,而回国后也可以提升本土时尚产业。
生活家:你提到过,到现在这个年纪(笑,其实还很年轻),价值观基本已形成了,变不了,而文化背景也改变不了,唯一能够改变和利用的是你的特殊背景,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王巍:我的强势就在于中国文化的根基。我的哲学观是中庸文化,所以在设计中我很注重保持平衡,就算是冲突,也要保持最后的平衡,比如说循环,就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就像同样表现结构,这也是我目前的主要手法,英国人会通过装饰“添加”一些东西来表现,而我会用东方方式用简约手法做结构,慢慢形成我自己的风格。我们的文化背景与国外不同,但如果我们的设计师把这些东西都扔掉了,一味学国外设计师的技巧,衣服看起来是漂亮的,但得不到人家的尊重。
生活家:日本设计师在国际上已经是一股强大力量了,我接触的很多设计师都很喜欢山本耀司,这对于我们而言,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王巍:我也很喜欢他,他的设计影响了一代人。日本设计师崛起是在上世纪60年代,他们花了20年时间在国际上确立了地位。后来的第二批设计师有大量去了欧洲学习,回国逐步提升了本土的时尚产业。我们也需要走这样的道路,就像今年,马可他们迈出了一大步,但我觉得他们可以用针对性更强的方式进入这个圈子。中国设计师要在国际上立足,至少需要10年时间,靠不断努力来积累,必须要抱定这个信念,在欧洲,不会一夜成名。
在采访的最后,王巍对我说,其实这些思考都是在国外的这两年中逐渐形成的,他戏称之前的自己也是靠着“理想主义”在摸索,但现在真正开始深刻理解作为设计师,需要有一种内心的支撑,提升到哲学的高度来思考问题。他也希望社会的环境可以给年轻设计师一种宽容和培养的长期支持,而不仅仅是热炒或者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