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鲜为人知的学校 半世纪培养万名铁路精英
火车司机,金华造
4月18日凌晨5点38分,当刘东伟驾驶着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中首列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从上海出发,飞奔向苏州时,这个38岁的中年人不知是否记起,19前他跨出金华铁路司机学校大门时的情景。
光阴荏苒,如今的刘东伟已跻身中国最好的火车司机,而位于浙中的这所铁路司机的“摇篮”也改名为浙江师范大学交通学院,可人们却依然清晰地记得,这里,是浙江唯一能培养火车司机的地方;这里,还能为地铁培养司机……
在铁路大提速正如火如荼的日子里,我们走进了这个并不为外界熟悉的学校。
半个世纪,万余桃李密布铁路网
“刘东伟,刘东伟……”王卫东口中念着这个名字,脑子中搜索着与之相关的记忆。最后,这位在学校中从事了二十多年学生工作的“老铁路”终于放弃了:“实在不记得了,学校培养的学生太多……”
也难怪,从1958年建校,1962年第一批毕业生走出校园,浙中的这个铁路司机摇篮,已经培养了大量铁路机车司机。在学校办公室工作的王卫东掌握着准确的毕业学生数:“到2006年,全校培养的铁路方面的学生数是11200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机车司机,应该在近万人左右。”
如今,学校培养的芬芳桃李们,早已成为奔跑在铁路网线上的骨干力量。“华东的铁路线上找三个司机,至少有一个我们的校友。”在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颇带自豪的话语。
要开火车,先当三年司炉工
出学校后门,越过一条水泥马路,有一排高大的房屋。这排房子最显著的不同,是一条铁轨贯穿其中,铁轨上,安安静静地卧着两个火车头,以及两节车厢。站在这些大家伙前面,铁路司机培养的摇篮——这个概念才真正进入记者的脑海。
其实,在学校的前三十年,学校里可还没有这些大家伙。老司机楼秀平清晰地记得,自己是在去了车务段实习时,才第一次接触到真实的火车头。
楼秀平是1974年踏进学校的大门的,那时的学校还很简陋,只有车辆驾驶的模拟台,学生们都需要进入实习阶段才能真正接触。
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楼秀平告诉记者,那时候车头都是蒸汽机车,一般一个车头上有三个人,一个正驾驶,一个副驾驶,还有一个司炉:“正驾驶负责车辆行驶,副驾驶和司炉都要管铲煤,每人12个小时一个班,那可真是累人的活啊。”
说起当年,楼秀平还记忆犹新:“我们去了,很快就要上火车头,都把我们当熟练工用。蒸汽机车的车头上,最大的缺点就是太热了,夏天50摄氏度那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也就是从金华这个“摇篮”开始,楼秀平走上他最熟悉的火车头,三年司炉,三年副司机,随后就是更长时间的正司机的工作经历,而这,也是学校中大多数同学的人生轨迹。
毕业实习,端茶送水第一课
邢杰从四米多高的机车车头上探出了头,微笑着和记者打了个招呼。他的笑脸的背景,是全长20余米的一辆巨大的内燃机车车头。
学校是从1989年开始,将教学方向从蒸汽机车调整为内燃机车的。邢杰正在学习操控的这台机车,是东风四型,自重138吨。“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能有一天控制这么一个巨大的机器隆隆前行。”邢杰说。
这个来自湖州的孩子目前是内燃机车方向班级的学习委员,他们将在今年6月份毕业,然后将到具体单位跟车实习:“我们学的内容不少,课程中就有牵引,制动机、柴油机车等专业课程,每一门课都和开机车有着直接的联系。”
邢杰告诉记者,他学开火车,其实是从学当乘务员开始的。
春运期间,邢杰和他的同学们作为金温公司的实习乘务员,跟车上路了,线路是从温州到武昌,一个来回要40多个小时:“车上人挤,事情复杂,我们学搞卫生,学送茶水,一路下来也累的不行,不过有了这次经历,才知道开火车保证正常准点运行对于乘客的重要。”
邢杰说,他很想在实习的时候能真正到路上跑的火车头上去看看,可按照铁路的严格规定,实习乘务员是根本不能进入车头的,他的这个梦想只能作罢。
会开三分钟,开好要三年
铁路机车的驾驶室到底是个如何模样?
看上去也简单,一个和汽车几乎一样的方向盘,只不过这是控制速度的,一个刹车,还有两排“钢琴键”,那是控制各种设备的开关。方国华老师拉着记者上了操纵台,笑着说:“普通人,三分钟时间,我就可以教会他怎么把火车头开起来。不过要开好,没三年时间却下不来。”
在学校的实验室里,还有好多台机车模拟台。经常的场景就是这样:方国华偷偷地“做点手脚”,让模拟机车无法启动,而学生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故障找到,排除。
现在,邢杰和他们的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许多应急处理故障的办法。记者稍微了解了一下,对付常见故障的,有二十套方案,对付其他内容的,更需要司机灵活处理:“这么大个火车头,哪里不会出点问题?所以一有麻烦就要能想出办法,没个三年五年哪里敢说自己已经是个好司机了?”方老师沉着脸和记者说着这些,他的弟子在认真地听着,邢杰们知道,自己眼前的这位老师,曾经有在铁道上驱车14年的辛苦,现在说的每句话,都是一公里一公里积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