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上到山下,从外出打工到回家当老板
安居,不再是梦
本报记者 盛燕丹 吴鑫 陈晓驰
半山腰上的老房子和山下的新房 |
村景俯瞰 |
同一角度的村景前后变化 |
“现在有了自己的房子,也开了民宿,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是越来越好了。”
从深山穷村落到秀美新农村,从没钱可赚到发展富民产业,温州泰顺县司前畲族镇左溪村实现了环境和经济的双飞跃。
从山上到山下,从外出打工到做老板,曹成锦一家实现了安居梦。
●1983年
家住半山腰
从温州泰顺县城出发,沿着G235国道一路行驶,路过刻有“左溪村”的石牌后,一个秀美的江南村落就出现在眼前。十几幢青瓦白墙红栏杆的新居傍水而立,曹成锦一家在山下的新家就在其中。
曹成锦今年37岁,是左溪村村民。1983年,他出生在位于半山腰上的老家中:“老家的房子就是以前那种老房子,大部分是木质结构的,瓦片是老式瓦片,下大雨还会漏水。”
曹成锦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一家人靠着爸爸去山下给人理发,妈妈去山下卖冰棍为生。
爬上树采野果,在山中探险,曹成锦也度过了几年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但日渐长大的他,越来越体会到山上生活的不便:每天下山上学至少要走半小时;山上没有大路可以通车,什么都要人工搬运;买东西也不方便,家里的猪油一次都买几十斤,这样能吃好几个月。
小时候的他偶尔也会想,要是能在山下有个家就好了。
●2015年
山下建起新房子
“那时候村里除了种地,就没有什么赚钱的方法。”17岁那年,曹成锦就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第一站是福建建阳,之后又辗转去过宁波、绍兴……他在很多地方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迹,也干过理发师、搬运工等各类工作。也是在外打拼期间,曹成锦与妻子韦爱琼相识、相爱。
2010年,曹成锦带着韦爱琼回村,两人下了车,踏着泥泞的土路往山里走了许久,当看到眼前那幢破旧的木屋时,韦爱琼有些后悔,差点就想回去了。“就想怎么会是这么山沟沟的地方。”她甚至用吓人一词来形容第一次到村里的经历,“后来觉得我们还年轻,努力打工,房子以后可以自己盖,就留下来了。”
曹成锦的老家全村约有20户人家,那几年,村里大部分人家都慢慢搬下了山,但他家却因经济条件迟迟未能搬迁。曹成锦在家门口远远就能望见山下其他村民青瓦蓝腰红栏杆的“畲乡小院”新居,心里充满了羡慕。
2011年,泰顺启动第二阶段生态大搬迁工作,曹成锦正是符合搬迁资格的村民之一。听到村里在山下给自己家准备了地基,后续还会提供免费外立面粉刷、盖瓦等优惠政策时,他和妻子高兴不已,慢慢也辞掉了外面的工作,准备回乡发展。
2015年,山下的新房终于建成,曹成锦一家彻底从山上搬了下来,也成了左溪村最后一个搬迁户。看着眼前的五层小楼,夫妻俩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2020年
家里当老板
和曹成锦家的生活一样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是整个左溪村的面貌。
左溪村是温州大水缸飞云湖的水源涵养区和源头之一,畲族人口占62.3%,拥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但由于历史上多数畲族村寨地处深山峡谷,村庄发展长期面临“五难”:农民增收难、住房改善难、集体经济发展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难、娶亲难。
近几年,左溪村掀起了全面整治村庄环境的热潮,环境变美了,游客纷至沓来。而为了把游客留下来,村党支部书记蓝学许筹办了村里首家农家乐。如今,立体农业、休闲旅游已成为左溪主要的富民产业。
“在我家之前,村上有3户人家开了民宿。”看见每天来的客人不少,曹成锦不由也萌生了开民宿的想法,而且村里也很支持大家开民宿,有不少鼓励政策,“后来就下定决心,贷款把民宿装修起来了。”
2018年7月,曹成锦家的“左邻右舍”民宿开始试营业。
家里有8个房间,留下自住的,夫妻俩把剩下的6个房间装修一新,大到床铺桌椅小到水壶挂画,都是他们亲自挑选装扮的。
“一般到节假日都是爆满的。”这两年,曹程锦和妻子又当老板又当服务员,把民宿经营得红红火火,北京、上海、江苏、杭州……入住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现在左溪村已有9家民宿,团队游客来大伙儿都一起接待。
未来几年,曹成锦打算先把贷款还清:“那时候孩子也大了,我和老婆就也出去旅旅游玩一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