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幸运地遇到了曾留学德国,以能做高难手术名扬上海滩的裘法祖,在老师的指导下,吴孟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自己双手非常自信的他一心想像老师一样做外科医生。但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吴孟超却因为身材矮小被分去小儿科,非外科不干的吴孟超拒绝分配。
恰好此时,华东人民医院招聘,面试时,吴孟超好强、不服输的性格给当时的外科主任郑宝琦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吴孟超被录取了。到今天,吴孟超做手术时也是站在小板凳上,事实证明身高的缺陷并不影响高超手艺的施展。
中国是肝炎、肝癌高发地区,但肝胆学研究长期是一片空白,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中国还没有单列的肝脏外科,肝脏手术更被视为禁区。“我国肝脏外科是个空白,如果你真想有所作为,可以朝这个方向努力。”1956年春,裘法祖教授语重心长地启发自己的得意门生。老师的这句话,改变了吴孟超的一生。
有了目标后,吴孟超激情洋溢,半夜里披衣伏案,一份向肝脏外科禁区进军的报告一挥而就。
禁区里根本没有路。原本用来养殖实验犬的窝棚成了吴孟超的实验室,全部的实验设备就是几张破旧的桌椅和几把剪刀。一切只能从零开始,不吃不睡成了家常便饭。
没有理论指导,吴孟超一头扎进图书馆,找到了一本由美国人编写的《肝脏外科入门》,并和同事一起将这本20多万字的书翻译出来,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译著。
没有实物标本,吴孟超先用60多天制作了中国第一个肝腐蚀标本;又经过四个多月的辛苦努力,和胡宏楷、张晓华组成“3人小组”,灌注出我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肝脏血管模型。
1960年,已经掌握肝脏禁区“密码”的吴孟超,主刀完成了中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打破了中国肝脏外科零的纪录。不久又发明了“常温下肝门间隔阻断法”,把肝脏手术成功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他还和同事在两年多时间里,制作了两百多个肝脏标本,白天黑夜,一只只摸索,得出了“五叶四段”的肝脏结构论。短短几年,吴孟超的成就便可以编成几沓厚资料!
1975年9月,吴孟超赴旧金山参加第二十八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会上宣读论文的三位专家中,两位国际同行共做了十八例肝外科手术,而吴孟超做了一百八十一例,成功率为百分之九十一,其中六例已生存十年以上。吴孟超的演讲轰动了会场,他被增补为国际外科学会会员,论文被评为一等奖,世界医坛第一次刮目相看来自中国的肝外科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