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每日新闻·瞭望
3  4  
PDF 版
· 小山村为猴子让出家园
· 瞭望导读
· 地下私彩为何屡禁不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6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人猴相斗40年终找到和谐共存之道
小山村为猴子让出家园
■本报记者 逯海涛 本报通讯员 邢文东
  人猴混战40年

  周山自然村位于文成县西北部海拔四五百米的山上,到这个小山村只有一条崎岖的山路。尽管交通十分不便,但是这里却是珍稀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在这里除了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二级保护动物短尾猴、白鹇、穿山甲和娃娃鱼等动物之外,还有红豆杉、鹅掌楸等国家一、二级保护树种。三年前这里还住着17户78名村民,如今只剩下两户人家4个人,十来间当年的民房如今已经蛛网密布,几亩不多的田地里庄稼和野草疯长在一起。

  “以前我们村子周围的山上短尾猴很多的,这些猴子可把我们折腾坏了。”回忆起村民们过去和猴群之间的“恩恩怨怨”,吴友花用“人猴大战”来形容,“家里种的笋,这些猴子专门挑嫩嫩的笋尖剥,剥完了就啃,哪怕他们吃饱了也要剥坏一大片,这些笋就再也长不起来了。我们家还种过几亩玉米,猴子更爱吃玉米,还没等到成熟,它们就能毁掉一大半,春天的时候甚至刚种下去的种子它们也要刨出来。”

  四十年来村民们不胜其扰,无奈之下搞过几次捕猴行动。“猴子很灵活,很难捉,最后我们请教了别人想了一个办法。我们把渔网搭在树林里,搭成十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面放上猴子爱吃的香蕉、苹果,这个网是特别设计的,猴子钻进去就很难出来。”吴友花说这个办法很奏效,没几天先后有40多只猴子落网。

  后来又有村民在树林里放上了捕兽夹,猴子越来越难看到了,“那几年我只有一次冬天在番薯地里看到过一只,大概是冬天食物少,它们饿坏了才又敢跑到村子附近的。”村民赵沛元回忆。

  小山村上演猴进人退

  没有了猴子的骚扰,村民们的生活又逐渐恢复了平静。但是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山里的其他一些动物也逐渐踪迹难觅,而被大山困住的村民生活日渐贫困,靠山吃山让村民们陷入困境。

  几年前,周山村的村民无意中用捕兽夹抓到了一只久未露面的短尾猴,对于这只猴子的处置问题,成了当时村民们争论的焦点。有的村民主张把它杀掉,杀猴骇猴,因为想起过去它们的种种劣迹就恨得牙根儿痒痒;但是有的村民认为应该放生,毕竟它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这两年不多见了……

  争论的结果是把它放生,他们这个时候已经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渐渐地山里的短尾猴又多起来了,像以前一样,顽皮的猴群重新开始频频骚扰农户。

  是走过去的老路还是想别的办法?纵容猴子就意味着要忍受被骚扰的生活,而把猴子一网打尽又会破坏大山的生态。周山村的村民们面前的两难处境引起了黄寮乡政府的重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并且听取了村民们的意见,周山村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全村搬迁。

  从2002年开始,周山村17户78人开始举家搬迁。“为了减轻林区的人居压力,能够得到休养生息,我们在文成县南田镇建立了黄寮乡扶贫迁移安置点,三年多来我们共投入了950多万元,周山村村民作为首批生态移民迁移到这里,而在村民们撤出的家园上,建成了总面积达9792亩的黄寮乡周山短尾猴、原始次生林两个自然保护区。”黄寮乡副乡长林海斌告诉记者。

  猴子将成为旅游热点

  周山村里的村民大撤退之后,生活都或多或少有了起色。平原的交通更便利了,很多村民到外地做起了生意或者搞劳务输出。作为首批生态移民,搬到南田镇的刘日洪不仅与几个同乡办起了小笋加工厂,还在老家的自留地上种下了9万多株苗木,每年全家的收入能有七八万元。“现在别的不说,我的小孩上学起码方便多了,以前上学要走两个小时山路,我们家长哪里放心啊。”

  村民们下山以后的生活好过了,山上猴子的日子也滋润起来。还住在村里的吴友花告诉记者,三年来猴子多了很多,差不多有一百多只了,“晚上睡觉时经常能听到猴子跑过庭院的声音,吱吱吱地叫个不停。”

  “周山这边风景很好,再加上数量众多的猴群,旅游资源很丰富。”黄寮乡副乡长林海斌说,乡里面准备把周山村开发成旅游区。“我们把原来的土地里种上番薯、玉米,就是专门为给猴子吃的,吸引更多的猴子到村子里来。此外我们准备造一条直通山外的公路,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