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D0014版:新知·大讲堂
3  4  
PDF 版
· 世界文明是一个整体
· ■现场互动
· 7月8日下一讲预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7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世界文明是一个整体
——漫说中国文化中的外来因素
  中国文化对世界上的其他文化作出过非常杰出的贡献,这是无法否认的历史事实。但是,由于非常独特而复杂的历史文化原因,我们往往容易忽略中国文化其实从一开始也受到了非常丰富的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都是非常生动的,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深的。

  外来因素影响的复杂性

  我们所谓的“中国文化”,其实长期以来讲的都只是汉族文化。毫无疑问这是不妥当的。但是,由于受到时间、篇幅的限制,我这次也只能以讲汉文化为主。

  我们应该时刻牢记,汉文化和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常多姿多彩,是非常迷人的。在这里,我就举两个例子。

  一个和北方少数民族有关。比如说今天很多正式场合,大家的正装是西装,早一点是中山装,但是在更早之前却是长袍加马褂,而马褂毫无疑问是满族的服饰。今天中国女性的国服大概只能算是旗袍了,而旗袍是向旗人学习的结果。

  另一个是和南方少数民族有关的。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沐猴而冠。古人的解释很清楚:“沐猴,猕猴也”。但李时珍《本草纲目》卷51下却说,猴子喜欢像沐浴那样地洗脸。后来有的日本学者也以讹传讹。其实这个“沐”是藏缅语“猴子”的记音字,意思也是“猴子”而已。

  在现代汉语中这样的情况很多,比如BEER,音译是“啤”,怕大家不懂,就加了一个解释的字“酒”,合起来叫“啤酒”。再比如我们讲摩托车、沙发椅,都是同样的例子。这些都充分地反映了汉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复杂性。

  殷商之前已有外来字

  我们在殷商甲骨上,多次见到一个汉字“牙”。这个牙大家不会想到它不是汉语吧?而就我们现在的研究所知,这个字恰恰是个外来的字,是随着南方象牙的输入而进入到了我们汉语之中的。

  在殷商甲骨文中有一个屡见不鲜的字——“贝”,在当时它是作为一个流通货币的替代物,这个字恰恰也不是汉语。我们知道在殷商这一带是不出贝的,这是海洋里的东西,这个字是南亚语,是随着贝类一起传入的。

  外来文化的历史轨迹

  先秦之前:中外文化交流早已开始

  1979年5月,中国北方那一带,发现了距今数千年的遗址,在出土文物中,有一尊小小的陶质裸体的妇女像给学术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惊。它强调了女性的乳房和女性的腹部,并且这个腹部是隆起的,明显是孕妇状,而且上面有刻纹加以强调。它强调了对丰产、对生殖能力的某种崇拜。更神奇的是,在同样的纬度上,同样的塑像向西一直到法国都有出现。我们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这些陶器都那么相像,几乎如出一手。

  我们发现了青铜时代的环状把头剑。我们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发现了比如人身蛇足、牛首人身这种神话形象。这种巧合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层出不穷,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神经。

  伊朗诗人菲尔多西写有一本诗史性的《王书》,有人把它和《封神演义》做比较,发现里面的人物几乎可以一一对应。这里是否暗示着早期的传说有可能存在某种比较接近的基础。

  

  先秦:不可小视的古人交流时期

  先秦的时候,草原之路开辟了,交流的物品种类很多,而且中西之间那个时候还没有独立的政治力量把它隔断。

  1978年,我们在新疆发现了至少在公元3000年以前的头戴尖帽的干尸。经过科学手段检测证明,这些是白种人。就是说,那时就有白种人生活在中国了。

  公元前334年的春天,也就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前的100多年,亚历山大东征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大批的希腊移民来到东方,有研究表明,他们很有可能进入了中国境内。

  有关这个时期还留下了一个在学术上非常麻烦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有种说法,在中国境内曾经有过一座罗马人的城市,这个城市可能在甘肃这一带。有很多考古的证据似乎也间接支持这个说法。

  又比如说在这个时期,中国境内有黑人居住,这些黑人根据稍晚一点的汉代的记载,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黑人。这对于我们的常识来讲,是否非常难以想像?

  

  秦汉:热闹非凡的时期

  到了秦汉时期,我们有比如徐福东渡日本这样的传说。最著名的是张骞,他传出去了很多东西。他自己带回来的虽然只有葡萄和苜蓿的种子,但是他开拓的事业却为中国文化带来了不少以“胡”打头的东西:胡椒、胡麻等等。西方的玻璃和幻术也进入了中土。这些在史籍里都有大量的记载。

  从1953年到1978年,在广东连续发掘了600多座汉朝的墓,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玻璃器,这些玻璃器不同于我国固有的制作方法。现代科学检验手段证实,它们应该来自罗马。而我们知道古埃及在公元前1600年就能够制造和今天非常接近的玻璃,罗马的玻璃制造技术又是从埃及传去的。

  至于佛教传入中国,那早已是大家熟知的了。

  

  魏晋南北朝:超乎想像的时期

  中国出土了相当数量的罗马金币。比如河北赞皇李希宗夫妇合葬墓里面出土的金币,有的其铸造年代居然离这对夫妻下葬不到50年,也就是说,在罗马铸造的金币在短短的几十年之间就传到了河北,而且跟着这对夫妇下葬了。

  这个时候还出现了大量的波斯萨珊银币,总共发现了上千枚,铸造的年代持续350年,居然成了在河西地区通用的货币。据《隋书食货志》记载“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

  《世说新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丞相王导到了南方,要和当时的大户搞好关系,就跟在座的每个人都打招呼。有几个胡人很不爽:你是丞相,你跟他们打招呼,怎么不跟我们打招呼啊?结果王丞相一边走过去一边弹着指说“兰 !”。这是一个梵文词,意思是说“高兴啊!”。那时的官员在他们的日常应酬中竟然使用上了外文,看来匪夷所思,其实这在当时司空见惯。

  

  隋唐:街上出现外国女服务员

  唐代的长安,酒店的服务员很多是外国来的女孩子。唐朝的中外交流也很频繁,我们知道李白未必是汉人,我们知道白居易百分之百不是汉人,李世民也可能不是汉人。

  另外比如说著名诗人白居易有诗云,“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杜甫也有“雨多往往得瑟瑟”。瑟瑟是什么东西?瑟瑟其实就是波斯文,指非常美丽的绿松石。

  比如我们今天吃的糖,在古代,我们吃的是麦芽糖,而我们现在吃的这个砂糖,是唐太宗专门派人到印度去学来的。

  这样的故事在隋唐的时候非常多,隋唐的时候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的历史,是今天不可能讲完的。

  

  宋元时期:《几何原本》传入中国

  我着重举几个大家了解比较少的元代的例子。

  元世祖时有个波斯人叫札马鲁丁,他作了一部《万年历》,非常流行。他还制作了一种“地理志”,叫“苦来亦阿儿子”。这个稀奇古怪的名字其实是波斯语,意思是地球仪。当时有不少书籍,其中有叫《兀忽烈的四劈算法段法数十五部》。这“兀忽烈”是何许人也?原来就是大名鼎鼎的欧几里得(Euclid)!这部书大概就是《几何原本》在中国的最早译名。    

  

  明清时期:传教士与农民军

  讲到明清,我们只能选一段讲即明末,因为我们知道,从明末开始,耶稣会士大量来到中国。大家都知道张献忠、李自成的明末农民起义。其实为李自成部队献计献策的除了姚雪垠先生笔下的宋献策、牛金星和李岩等之外,还有传教士。张献忠的队伍里也有。

  明末的徐光启曾经从澳门募集枪炮。他的学生孙元化还在葡萄牙顾问的协助下,练了一支擅长使用西方火器的部队。这支部队曾经给满清巨大的杀伤,但最后,他们带着一批最新的西洋武器,投降了清朝。

  南明的很多皇室成员还都受洗成了天主教徒,太后、皇后、太子,乃至一些太监都有在今天的我们看来非常眼熟的教名。他们和当时教皇的通信,至今还好好地保存在梵帝冈。

  我们是世界文明一部分

  中国文明,当然包括汉文明在内,是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文明的确对于其他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但是,不能因为由于近代饱受外来的西方强权的侵犯和蹂躏,而忽视在自身的文明历史上也受到过外来文明的给予。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这个文明必定也只能是整个世界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逐渐地消除一些非常奇怪的想法,比如“让世界走向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里表达的愿望非常好,因为我们要改革开放,我们要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但是这个话本身就是把中国置于世界之外了。“让中国走向世界”?那你在世界之外吗?你其实永远也只能是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本报记者 陈骥 本报实习生 徐秀姑 整理摘录 摄影:周广利 杨晓轩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