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白云 章清
去年7月4日(太平洋时间3日22时52分),NASA用372公斤重的“深度撞击”器撞击坦普尔1号彗星来作为美国独立日“焰火”。今年7月4日,“发现”号在争议声中升空,也是选在美国独立日,美国航天除了科技还有明显政治味道。
记得去年“发现”号着陆成功后,《今日美国报》在一篇题为《要科学,还是要政治?》的社论中指出,美国近年来的小成本的无人航天探索项目成果斐然,已经能够用无人火星车探索火星的陆地,这才是为了科学的航天。而布什政府要花2000多亿美元,把几个宇航员送到火星上去,更多的是为了“政治得分”。
事实上,要科学还是要政治的“路线之争”,在美国航天的发展轨迹上始终存在。科学家想用尽可能低成本的手段获得宇宙知识,而政治家总要提出提升人气的“大项目”,从肯尼迪的“新边疆”政策和“阿波罗”登月到布什的“重返月球”,莫不如此。又比如,政府想淘汰“哈勃”、淘汰“空间站”而上大项目,而科学家总是苦苦挽留。
今年的航天飞机发射和去年一样,美国媒体态度依然普遍淡然冷静。面对各种支持和反对声音,在一个问题上民众的态度是一致的:宇航员的安全问题。对于航天飞机本身,大部分美国人实在不关心,一是见多不怪,二是不知和自己现实有多少意义,三是觉得花太多纳税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