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C0002版:封面人物
3  4  
PDF 版
· 杨卫力争带来一些改变
· 》》 我将成为一个浙大人
· 》》 没被耽误的好学生
· 》》 冲浪冲在最前沿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8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 没被耽误的好学生
  一个词曾被经常提及——“人才断层”。人们用这个词来形容被那个特殊年代耽误的一代。而1954年2月生在北京的杨卫,正是从那个“被耽误的年代”中走出的。

  杨卫的初一还没读完,“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那时杨卫才12岁。1969年,不到15岁的杨卫插队到陕西延安农村,开始了“锻炼”历程。他本以为会一直“锻炼”下去,但命运却在他插队的第二年发生了转机。那年,同村的一些知识青年回北京探亲,带回了当时很稀罕的东西:书,其中许多是中学课本。于是,杨卫又多了一项业余生活——读书。白天干活,晚上点上煤油灯念书。“当时自学的效率特别高,不到三年时间就把中学的课程学完了。”杨卫回忆说。

  插队第四年,杨卫所在的村子进行了一次大招工,几十名知识青年被招得只剩下了七八位,而那时的杨卫刚好回家养病,于是就“失去了做工人的机会”。

  同一年,另一个机会却降临在杨卫头上:高校招工农兵学员,杨卫插队的县招生名额是50个。尽管当时全县的知识青年有两千多人,但大部分人已经被招工招走,只剩下三四百人,杨卫正是其中的一个。

  在回答几道物理题时,杨卫的表现令西北工业大学负责招生的老师十分兴奋,很快将其录取。“通知书上写的是航空类专业,后来才知道,自己被分到和力学有关的‘42专业’。”杨卫回忆说,“这个专业要学习很多有关铸造的内容,所以我们在学校一直被人们称作‘打铁’的。”

  “大学三年有不少收获。”杨卫说。1976年毕业时,由于表现出众,学校希望杨卫留校。但他的理想却是“做工人”,于是来到距离江西景德镇30公里的一家“三线”工厂,其后还在一支铀矿地质队干了半年。

  1978年,杨卫调到了清华大学。当时清华要对300多个留校的工农兵学员进行文化补习,通过数学和英语考试就可以不补。考数学时,3个小时的题,杨卫一个小时就交了卷。老师感到很惊讶,以为这是白卷。结果数学和外语杨卫均考第一。

  不久,清华大学开始招收“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杨卫顺利入学,并凭着超强实力成为当时固体力学专业第一个通过答辩的硕士。

  后来,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美研究生,杨卫在美国布朗大学所修的24门功课均为A,并仅用3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在被该校工学院的博士生认为是“鬼门关”的博士生资格考试中,杨卫仅用不到一半的时间就答完了,资格考试委员们当时耸耸肩说:“别费劲了,咱们还是放过他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