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故居》中的青莎镇
“父亲自立后,在杭州城北青莎镇散花滩建造了房子,我出生在这里,散花滩又名仓基上,可能南宋时为藏粮之处,四面环水,有三座桥通市上,三洞的华光桥,一洞的黑桥,还有一座叫宝庆桥。”
如此典型的江南风情,就是著名作家陈从周先生在散文《故居》中描述到的青莎镇。
“我们现在在青莎公园内还原的古镇部分,只是当时的一个缩影。”谌设计师告诉记者,“这次设计是依据陈从周先生的描述,进行了引用和提炼,引水入岸,围绕成一个三面环水的亲水平台——‘北新关广场’。广场上将树一对象征北新关的标志性桅杆,平台通过两座桥梁和城市道路及南面沿河绿带相连。”
几乎与水面平行
据历史记载,北新关在明代即为运河七关之一。清代时的北新关征收杂货税,其税课来源“上赖江西、闽广,下赖苏、杭、常、镇等商货”。而此次青莎公园的主体就是“北新关广场”。
“这里的视野非常宽阔,目前在杭州的运河段几乎没有这样的景点。”谌设计师指着地图上“北新关广场”的地点向记者介绍,“这里是运河转弯的口子,但同时又和余杭塘河、小河交汇。”
北新关广场约有2000平方米,是一个三面环水的亲水平台,几乎和水面平行。广场上面会刻有一些漕船的历史介绍,而在临近水面的地方还会树起一对桅杆。“这两个是旗幡,它们是北新关的一个典型标志,行驶在运河上的漕船很远看到旗幡便知道北新关到了。”
引水入岸 融入运河
“这个广场其实是引水入岸围成的,除了一面是运河水外,其他两面则是约50厘米深的人工水面,我们打算引入运河水蓄成这个人工水系。”谌设计师表示,这样引入运河水的方式,在杭州的运河沿线是独一无二的。
但由于运河水质问题,因此这个引入的水系近期为独立水系,由南向北逐渐跌落,在宝庆桥下设驳墈与运河水隔断,驳墈东侧设置水泵提升水体形成循环水系。后期则会引入运河水,与运河融为一体。
散花滩里落红片片
而至于当年陈从周先生的出生地——青莎镇的散花滩也会得以重现。正如“散花”的名字一般,在广场的周围会“聚集”起一片樱花和桃花林,地面配以卵石,等到落红季节,卵石地面到处散满粉色的花瓣,展现的正是“散花滩”的意境。
江南民居朴而不俗
青莎公园内的建筑物都是清末江南民居,大多集中在北新关广场两侧,“朴而不俗”是它最大的特点。这些民居没有精心雕刻的窗花,也没有醒目的门面,取而代之的是木板窗和白墙,反映着它的原汁原味。
“这些房子就是当时杭州市民的住房。”设计师介绍说。房子内部都会有天井、院落等,除了外部造型外,房子的名称如尚德堂、水竹居等都沿用了原来的称呼。正因为这样,这些民居恰好就是当时运河文化的具体体现。
据说这里还会有一小段街面,在一旁,还会发现一个“酒井”。传说中,这井打出来的井水就如同酒一般,顾名思义便被当时的老百姓叫成了“酒井”。现在,传说中的“酒井”已经无法寻找它的踪迹,只有在街角挖出了一口人工的“酒井”,从井中抽出来的水会从酒坛中流出,循环流回井内,作为一种象征,告诉世人这“酒井”的来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