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周明露
昨天你在琢磨做服装生意,今天坐火车偶遇一人,他有100万元正想投资服装,于是你有了启动资金。像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被经济学家称为“天使融资”。
不过,事实上天上是不太会掉馅饼的,中国众多的中小企业正在为融资犯愁。日前,浙江大学经济学院MBA高级研修班上,在银行、证券、基金等领域有10余年工作经验,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的巴曙松教授,给学员们讲解如何正确认识和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长三角这样富裕的区域,
为什么仍然融资难?
有资料表明,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7~8年,而中小企业只有3~4年。除了企业体制、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的局限,融资难一直是重要因素。
巴曙松认为,长三角作为中国金融最活跃地区之一,是中国信贷业最发达的区域,也是盛产“草根企业”的地方,但长三角的草根企业同样难以在融资上有所突破。一些企业不得不另辟蹊径,有的转向“地下钱庄”,高利借贷;有的投身海外资本市场,以缓解资金“贫血”,突破成长“瓶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他提出,企业融资长期向国企倾斜,一直是资源配置上的一个怪圈。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最活跃的部分,但中小企业在市场融资中一直被边缘化,无论是银行还是资本市场,都没能为他们提供理想的融资机会,中国缺少定位于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银行。当然,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问题也很多,如负债率高、效益低,导致银行对中小企业的风险状况很难预测。
红高粱面馆倒闭的启示:
再缺钱,也不能饥不择食
棋经曰:“夫棋始以正合,终以奇胜,最要变通,不宜执一。”下棋,既要布势,也要求点。巴曙松觉得,如果中小企业能在良好运营的基础上,“擦亮眼睛”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融资机会,一定会有收益的。
1995年有人在郑州开了一家叫“红高粱”的面馆,开始生意很好。这位生意人试图快速扩张,然而钱从哪里来?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卖卡”,一张会员卡2000元,到年底给持卡人每张卡发50元“工资”。这一招很快为他吸引来3000万元资金,但是到了1998年,连锁面馆负债达3000万元,此人也因此被判刑。巴曙松说,融资不能“饥不择食”。
企业融资不是“圈”到钱越多越好,什么时候需要融资,需要多少资金,应当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决定,一个只需要50万元的企业,如果一下子拿到50亿元的话,其经营者势必头脑发热,到处投钱,很可能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如果银行信贷、企业上市比较难,可以尝试个贷公用,就是通过个人信用从银行贷款供企业使用,适合于刚起步的小企业;将融资与融物结合起来,不必冒风险投资大额固定资产,可以采取租用的形式;通过票据融资、采取职工持股计划融资等等,这些都是既不违反国家政策,又能快速获取现金的办法。国外的中小企业会灵活使用很多种融资方式,但是国内企业用得很少。
“草根银行”的经验:
放不放贷问邻居
在美国,中小企业30~40%的资金是由基层金融机构提供的,如信用社、储蓄协会、社区银行。巴曙松认为建立发展草根性的银行和社区银行,是解决民企融资难的好出路,也是最优化和市场化的途径。
他举了个例子,浙江台州的两家草根性银行,台州市商业银行与泰隆城市信用社,就非常成功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它们有2万多个客户,主要都是中小企业,平均50万元的信贷额度,年利息7~8%,而且它们摸索出一套经验,在授信时不光用企业资产抵押,法人代表的私有财产也可以拿出来抵押;审批放贷时,它们会进行实地调查,向邻里打听情况,比如,如果调查到这老板有周末去澳门赌博的习惯,银行肯定不会贷款给它。
股权融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法。如果说银行贷款是企业的负债,那么通过股份融资则是企业的资本。深圳的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的门槛是5000万元。巴曙松觉得,其实这不适合真正意义上的中小企业,将来发展区域性的证券交易中心可能是一种趋势。很多年前,山东淄博曾经有过这样的尝试,当地水泥厂上市后,老百姓争先恐后去买它的股票。为什么?厂里的职工都是老乡,知根知底。每天去看看厂里出了多少车、每车装了多少袋水泥,就可以算出这个季度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