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这些民办学校倒闭或境遇不佳的原因,发现大多数民办学校的衰亡之路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两个不足,生源不足、或资金不足。
生源不足,因为优势不再
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会长黄新茂说:“随着公办学校的不断壮大,以及国有民办学校的快速发展,纯民办学校吸引学生的相对优势已经消失。”那以前的相对优势是什么呢?
师资优势。不受传统人事体制限制,民办学校可以 “一掷千金揽名师”,甚至跨国请外教也不鲜见。一位民办中学的老师回忆说,1993年他从公办中学转到民办中学,月薪从300多元涨到1200多元。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也以年薪十万加一套房子,让杭州的特级教师陈一中“别家离子”,前往华贸就任副校长。这使得民办学校迅速集聚了一批优秀教师,而他们的到来又成了吸引学生的砝码。
教育理念优势。民办学校率先引进“新概念”: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英语、计算机,并倡导小班化。一位民办学校校长回忆:“这几乎是当时所有民办学校招生时都用过的法宝。”
硬件设施优势。不受教育部门拨款限制,民办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电脑等教学生活设施远胜于当年的公办学校。
然而时代变化太快!宁波华茂外国语学校办公室李主任表示,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公办学校的办学条件迅速好转,这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上,更体现在教师的收入成倍增长。一些重点高中普通教师年薪七八万元不再是新闻。而民办学校由于政府对收费的控制,学费不升反降。教师工资难以增长。
更糟糕的是,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无法与公办教师平起平坐,不能享受同等的包括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在内的一系列福利。而他们的风险却远大于公办教师,随时可能因老板的一句话而“走人”。于是民办学校教师倒流回公办的也屡见不鲜。
至于计算机与英语教学,民办教育研究者王康在绍兴鲁迅外国语学校停止招生后用了最经典的一句话概括:民办教育已经过了做“秀”的年代。如果学校没有教育质量的支撑,家长就会用脚投票。
资金不足,还要盲目扩张
对筹资办学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是另一敏感问题。
从1994年开始,外部环境的不断“紧缩”开始导致民办学校资金紧张。1994年《教育法》规定民办教育是公益事业,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校舍不能抵押贷款。于是民办学校纷纷出现了类似远东这样的困扰:无法从银行融资。2000年广东政府不允许民办学校再收储备金。此后政府又规定,民办学校必须按办学成本收费,从源头上扎紧了民办学校的“钱袋子”。
可此时不少民办学校在社会“做强做大”的氛围下,却忙于扩张,动辄就建包含小学、初中、高中12年一贯制学校,以为有规模就会有效益。南洋不仅连开了十所分校,还开出了大学。高额的借贷迫使学校不得不扩大招生规模,以赚取更多学费。而这又往往造成降低录取标准、放松教学监管,结果信誉降低,生源减少,进入恶性循环。
深层因素:内外交困
然而公办学校的发展,家长的理性回归,毕竟都需要时间。民办教育经历二十年发展,应该拥有足够站稳脚跟的时间。何以在这短短几年内接连倒闭,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先天不足:老板办学只谋眼前利益。
王康认为,一些民办学校倒闭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最开始的办学动机就不纯。“十几年前搞学校门槛不高,只要有一张批文、一只皮包、一间办公室,谁都可以成为校长。”这其中当然不乏一些人是为谋暴利而来,只想把学校变成提款机。
公办学校由于有严格的监督和财务体系,校长很难一人说了算。而民办学校灵活的办学机制此时就成为一把双刃剑,“老板”可以兴之所至,朝令夕改。民办学校内部诸多矛盾由此而起:比如董事长与校长之间的权力纷争;不兑现教师奖金等等,教学团队由此分崩离析。
强劲对手:国有民办。
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出台,为公办名校办民校开了绿灯。身兼浙江省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的上墅私中校长汤有祥曾这样解读公办名校办民校——民办学校拥有的灵活机制它有了,而民办学校没有的公办学校的品牌优势、资金支持、公办教师身份,它也全都拥有。这无疑是给已处于摇摆中的民办学校以致命一击,民办学校由此开始整体唱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