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4版:每日新闻·生命
3  4  
PDF 版
· 病人眼中的仙翁
· ■百草园里的便民诊所
· 呼唤“大医”
· ■到唐家看病不收分文
· ■许多毛病是吓出来的
· 心里装着病人,医术就会提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0月13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呼唤“大医”
■知 白
  少时贫病,好药吃不到,好的医生却遇到过几位。

  那时我所在工厂特约劳保的那家街道卫生院,是一些“问题医生”的下放之所。这些医生,或家庭出身不好、或自己就是右派……背上,是早就被踩上了一只脚的。我曾亲见一位革委会领导像训犯罪分子一样开会痛斥他们。会后,这些医生摘下高帽又无事一样坐下来给我们看病。其中一位须发皆白的老中医和颜悦色,“望闻问切”尤其细心。我吃了他开的七帖药,困扰多时的顽症霍然而愈。

  “医为仁术”。从那天起,我记住了隋唐名医孙思邈的这句话,也知道了医生也有“大”“小”之分。

  何为大医?孙思邈在他的名著《大医精诚》中有精辟的论述。

  首先要有“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是学医、行医的根本目的,舍此,则必步入迷途。中国的读书人从来就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目标的,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就是这种人生观的体现。但试问我们今天的学医从医者,有几个还怀有这样的理想?从早些年的“四个轮子一把刀,白衣战士红旗飘”,到今天的“医院大门朝南开,有病无钱莫进来”……铜臭正在把我们不少医务人员的心灵腐蚀。

  其次治病要“不问贵贱”。现在上医院看病,“病人递名片”,“医生看牌头”的现象已屡见不鲜。一些医生不是看病配药,而是察人施诊,碰到官家、大款,就嘘寒问暖,看见下岗职工,则满脸冰霜。患者有为官为民、有钱缺钱的差别,但医生看病,却不能有嫌贫爱富的念头。

  三是要“不分亲疏”。认识的与陌生的一个样,亲戚与路人一视同仁。如此简单的要求,不要说开刀配方,就是在“候诊不插队”这样的小事上,我看现在也鲜有医生能完全做到。

  最后是“勿避险恶”。孙思邈认为,一个真正的医生,在碰到疑难险症时,“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应当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一心施救。”动手术不拿红包,这是医务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但为了救死扶伤,连自家的名誉地位、身家性命都不顾,这才是“大医”的风范。

  除了道德准则,还须辅以行为规范。孙思邈从“眼、耳、口、心”诸方面对践行“大医”提出了具体要求:医生出诊到了病家,即使“绮罗满目”,也“勿左右顾盼”;纵有“丝竹凑耳”,也不要分心视听;主人用美味佳肴款待,你也别贪吃,应“食如无味”;病家准备了丰厚的酬金犒劳,你也别贪心,要“看有若无”。

  过去出诊尚如此,而今坐堂复如何?

  真是医生不少见,“大医”知多少?

  现在,大学扩招,每年有成千上万的医科生毕业,医生的队伍是大大地壮大了,但好的医生,特别是像唐代名医孙思邈所称的“大医”,即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两相结合的典范,却相对稀缺。

  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华益慰算是一个,可惜的是,他已离我们而去。

  本报追寻到的杭州市中医院国家级名老中医唐福安也当得起这样的称号,但他年已九旬,正躺在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与死神抗争。

  日前,浙江省老干部艺术团的阿姨们虚席以待,盼望着唐老能来观摩她们的演出,那祈盼的眼神,令人感动。她们钦佩的不光是唐老妙手回春的精湛医术,更是怀念他春风化雨般的高尚医德。

  人间呼唤“大医”!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