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A0015版:每日新闻·大讲堂
3  4  
PDF 版
· 熊源伟:
我所知道的舞台创意
· 表演形态 超乎想象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6年11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表演形态 超乎想象
  当今世界的戏剧样式,多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境地。

  首先一种是作者写了剧本、导演依据剧本排演的样式。到今天为止,这种以文本为依托的形态,还是最主流的一种形态,传统的戏剧史就是一部剧本史。

  但今天,剧本已经发生了变化。

  主题的多样。

  中国人注重“文以载道”,看一部作品,首先要问主题。但以我40多年的导演经验来看,一部戏,如果能用一两个词把主题讲明白,那不是一部好戏;一部好戏一定是多元的意蕴。

  有个笑话说,有个人看完《战争与和平》,找到托尔斯泰,说,你这本书写得很好,那么,主题是什么?托尔斯泰回答:好啊,那我把书从头到尾给你再念一遍!

  浙江也有这样的例子。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看完以后,写了一首诗,说“千刀当剐唐僧肉”,毛泽东看完郭沫若的诗后又和了一首,结论却是“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域必成灾”。最有趣的是,看完整个戏,曾有人对学生进行过调查,问最大的教训是什么?结论是:要听老师的话。因为孙悟空头上有紧箍咒啊。不同的人,看同样的戏,得出这么多不同的结论。

  风格的杂交。

  中国的观众,比较习惯现实主义的戏剧,到了上个世纪,出现了现代派、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到现在的后现代,五花八门。

  今天,我再到世界上一看,全世界的戏剧,已经很难说哪一部是绝对的现实主义,或者是绝对的现代派了。

  20年前,我在教荒诞派课时,讲到美国一个荒诞剧作家阿尔比,写过一个《动物园的故事》。当时他是代表作家。等我前几年到美国再去看他的作品时,虽然其中仍有荒诞的成分,但已经很写实了。

  经典的解构。

  现代人喜欢站在今天去解读过去的作品。莎士比亚的戏剧,就有各种各样的解读。

  我在香港排过《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最后,演员是拿着冲锋枪上台的。因为我说,现代人解决问题没有那么慢。

  最近英国人在上海排《李尔王》,就把李尔王变成一个现代集团公司的总裁,原来剧中是瓜分国土,现在则是瓜分财产。

  非常规文本。

  尽管剧本是最常见形态,但有许多已经不是最通常的形态。

  比如英国作家萨拉·凯恩,1999年写了《4:48精神崩溃》这部描写“一位患抑郁症的女性自杀心理体验过程”的戏后,也因为长期受忧郁症的折磨,于一周后自杀身亡,年仅28岁。

  虽然萨拉·凯仅有《摧毁》、《菲德拉的爱》、《清洗》、《渴求》和《4:48精神崩溃》这5部作品存世,却仍有西方媒体激动地将她称为“自莎士比亚、品特之后,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

  这部剧本,没有人物,没有时间,没有地点,没有对话,语言没有逻辑关系。题目来自于一个统计:绝大多数的自杀事件都发生在凌晨4点48分,因为人们在这一时刻,精神脆弱达到极致,是最容易自杀的时刻。

  这部戏,有人不喜欢,也有人看了几遍;有人看了以后号啕大哭;也有人看完以后,觉得尽管说的是自杀,还感觉有一片温暖。

  所以,这个戏剧,尽管还是以文本为依托,面目已经大大改变。我们的观众,还不习惯。

  策划的介入。

  现在的戏剧,有时不是一个剧作家完成,而是一个策划班子,先作市场调查,预测观众的口味,所以,以文本为依托的戏剧表演形态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