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郑虔:台郡文教始祖
翁礼华
临海老市区北面有座大固山,山腰建有郑广文祠。这是台州人民为纪念台州教育的启蒙者——唐代著名文学家郑虔的纪念馆。郑虔,出生于河南荥阳,是盛唐一代通儒。他献给唐玄宗的一幅《沧州图》山水画,不仅被唐玄宗夸奖为“郑虔三绝”,并且为发挥他的特长,特地在最高学府国子监内设立了广文馆,任命他为首任博士(即馆长)。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同部将史思明发动叛乱,次年,叛军攻入首都,郑虔和王维等文武百官被俘。安禄山为了利用这些有经验的官员,任命郑虔为水部郎中,郑虔托病未去就职。
击败安史叛军后,唐朝廷对官员队伍进行了一次清理,凡变节投靠叛军者都要受处理。郑虔由于接受伪职,但未去上任,被处以三等罪,流放贬官为台州司户参军。至德二年寒冬腊月,郑虔以老弱残身,长途跋涉来到台州。当时的台州远离中原,地处荒僻,文风未开,以至于人们见到郑虔的服饰和彬彬有礼的举止都感到奇怪,纷纷围观,不由得郑虔自叹:“著作无功千里窜,形骸违俗一州嫌”。
但是,处于人生低谷的郑虔并没有怨天尤人,他认为自己作为司户参军,除了做好户籍管理和赋税征收工作以外,也负有民政移风易俗的任务。于是,到台州不久他就以司户衙门为校舍,挑选民间优秀子弟跟他一起学习中原文化,提振台州文教。
后来朝廷“大赦天下”,允许流放的官员返回长安。郑虔闻讯,也难免在讲课时流露出恋乡北归的念头。
一次郑虔带弟子到西郊游览,来到八叠岭脚一个山青水秀的小村庄。郑虔发现前面竹林里,一株竹笋斜出在一块石头边上,便随口吟咏:“石压笋斜出”。 一位叫林元籍的学生为了留住老师,趁机联句:“谷阴花后开”。郑虔听后顿悟:“谷阴花后开,台州孺子可教也。”从此打消了回中原的打算。此后,这一小村庄,也以留住贤人郑虔而出名,至今仍称“留贤”。
迁台七年后郑虔逝世,台州百姓礼葬郑虔于临海城东15公里处的白石岙金鸡山,尊之为台郡文教始祖。后来人们又为他建立了郑广文祠,广文是他担任博士的工作单位——广文馆,既非名,也非字,与我们习惯称杜甫为杜工部相似(杜甫曾任工部员外郎)。历代台州百姓都很崇拜郑虔,明清时期童生进考之前,必上广文祠烧香,考中功名的台州各县书生,凡经过临海者,也必上广文祠烧香参谒,以示不忘虔公之功德。现存的郑广文祠始建于清代,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 大门坐西面东,门前用拱桥托起,登石级而上,抬头仰望,清咸丰三年的旧物门匾“郑广文祠”四个大字映入眼帘,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