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时评

郑大姐,可敬的少数

  钱塘原声

  戎国强 本报首席评论员

  上星期五,读了《钱江晚报》上的报道《我家窗前盖“炮楼”》,就想说杭州人的坏话。还没来得及说,昨天,钱报报道了杭州拱苑小区居民郑大姐,内衣被人偷了,她还叫大家别打那小偷。熬不牢要说说郑大姐的好话。

  杭州文晖路青园小区搞庭院改造,正在建造一个门楼,钱报记者闻讯去采访,看见门楼已建了5米多高,11幢一二楼部分住户的西窗已完全被挡住了。影响采光、通风,这些住户当然有意见。

  但是,据悉这个门楼是“大多数”居民要建的,理由是青园小区没有一个显眼的大门;而这些采光、通风受影响的住户是少数。如果真是这样,这些“大多数”就太自私了。大门“显眼”重要,还是11幢住户的居住权重要?大门不显眼,影响谁过日子了?但是,采光、通风,是生活最基本的需求,任何人都没有理由剥夺他人的基本权利。主张修这个“炮楼”的人越多,只能说明自私不讲理的人多,而不能说明修炮楼的理由足。

  类似的事情,在别的小区也发生过.今年1月份,杭州候潮公寓小区要在原水泵房建一个活动室,起了争议,赞成的一方是多数,反对的一方主要是住在水泵房前后的12幢与13幢居民。再早一点,树园小区要在36幢前造一圈休息凳,也引起了少数与多数之争。据报道,在候潮公寓小区民意恳谈会上,有一位住在17幢的居民说:应该重新考虑社区活动室的选址,“毕竟不能以牺牲别人的利益来实现我们的幸福。”能够跳出一己利益,站在公正立场说话的居民,难道在青园小区连一个也没有?

  与这些“大多数”相比,拱苑小区居民郑大姐,内衣被人偷了,还会想到对方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并不是坏人,叫大家别打他,还劝他去治疗。这里也有一个“大多数”和“少数”的问题。从报道看,这个偷女性内衣者,也租住在拱苑小区,偷过很多住户的内衣,是一个有害的“极少数”,抓到他后,很多居民要赶他走,不让他住在这里。同样是被偷者,郑大姐却站在“少数”一边,“虽然人是我抓的,我也被偷过内衣,但是我真的觉得,这个人大家应该是帮助他,而不是去撵他。这个坏毛病不治好,撵到哪里都一样。”

  当下,人们被利益、地位、阶层等各种因素分割成互相不能理解,难以沟通,甚至是对立的群体。郑大姐作为一个受害者,却能主动与施害者“换位思考”,关怀对方的难处,这样的胸襟与理性,是这个时代的稀缺而珍贵的精神资源。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郑大姐这样的人还将是少数。


钱江晚报 时评 a0016 郑大姐,可敬的少数 2010-07-05 nw.D1000FFN_20100705_2-a0016 2 2010年07月0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