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面:不务正业,此路难通
对张小泉开卖炊具,有人质疑:张小泉是刀剪老字号,做厨具、文具、野营用品,显得不务正业。更关键的是,此路很可能不通。
对于张小泉走上“双立人”式的道路,质疑声音集中在两点。其一:主业还有提升空间;其二,学不像。
有这样一种说法:剪刀已是夕阳行业。事实并非如此,杭州白领纪瑛是个两岁孩子的妈妈,每次给小孩剪手指甲、脚指甲都很费神。她找遍市场,发现一把小小的婴儿剪刀叫价20多元,是个高利润产品,却基本被洋品牌占据:“张小泉完全可以在这块上打打市场。”
也有人疑惑:别光眼热双立人产品利润丰厚,那是人家品牌和企业文化所积累起的市场优势,再说炊具市场已经饱和。张小泉匆匆进入,要想“晚到的鸟儿有虫吃”,难度很大。
新产品成系列推出,本身就在释放信号:刀剪业利润微薄,试图寻找新的增长点。这显然会降低市场、资本对于此行业的信心。一旦没做好,将有损这个金字招牌。
有人这样评判:没有过时的行业,只有过时的创意,需求是可以不断创造的。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刀剪的功能更加细分。在细分的高端市场,作为老字号的张小泉更应有所作为。
以瑞士军刀为例,人们称赞它“不仅仅是刀子,而且是朋友”。全能型的瑞士军刀生产需经4504个步骤,仅质量检测部门就有90 个员工,追求至善至美,也许是它成功的秘诀。
对于蜕变中的张小泉来说,这些也许是很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