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支持迁都的功勋财长
翁礼华
夏原吉, 1366年生于江西德兴,幼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生活非常艰辛。他家贫力学,智慧过人,二十三岁县考邑庠生,由省选考推荐到京师,后来作为太学生,被选入皇宫书制诰,负责抄写朝廷有关的文件。夏原吉在抄写中,始终危坐俨然,一丝不苟,给明太祖朱元璋留下了好印象,被朱元璋以诚笃干济的名义,破格提拔为户部主事,后一路晋升,明成祖朱棣即位不久,夏原吉出任户部尚书(相当于今财政部长)。
这一时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增置武卫百司、派郑和下西洋,费用以亿万计,全由夏原吉筹措。夏设立盐务衙门,以盐卡收税,谨防贪官。又将户口、府库、田赋等数字写成小条,放于袖中,以便随时参阅。每当皇帝询问,夏对答如流,以至于明成祖曾动情地说:“吾视卿如房玄龄也!”
隋唐以来,江南地区水利发达,良田美地遍布,因农产丰盛成为全国财政收入的重心,明代也不例外。不凑巧,夏原吉在户部任上时却发生了严重的江南吴浙水患,国家财政收入受到极大威胁。明永乐元年八月,夏原吉奉命前往治水。
治水期间,夏原吉身体力行,布衣徒步,风餐露宿,日夜奔波于水利工地,终于彻底根治了太湖流域吴浙两地频繁的水灾,从而使永乐年间苕溪、太湖两地的水患得到治理,使民获其利。
在江南吴浙治水期间,夏原吉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常常婉谢地方官的招待,只在住宿处进食。一次厨师做的菜太咸,难以入口,他也默不作声,仅扒些白饭充饥,以免厨师受责。夏原吉非常关心人民疾苦。他在担任太子少傅期间,以民间粗食进献太子,使太子知道民间疾苦。
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同年秋,朱棣为了亲征漠北,向户部尚书夏原吉、兵部尚书方宾、刑部尚书吴中询问边储情况。当时,因国库、粮草、马匹空乏,夏原吉据实相告,建议不要出兵。一意孤行的明成祖龙颜大怒,固执己见,将夏原吉、吴中罢职下狱,方宾畏惧自杀。
夏原吉被逮下狱后,家被抄没,家中除皇帝的赐钞外,只有几件布衣瓦器,他虽手握朝中财政大权,却廉洁奉公,两袖清风,生活非常俭朴。
明成祖粮尽退军,至榆木川病逝,死前悔悟,对左右说:“夏元吉爱我”。太子朱高炽亲到监狱看望原吉,泣诉噩耗,不久夏被大赦出狱,复户部尚书。原吉复职后,请求仁宗朱高炽多收钞、少发钞,致力缓和当时的通货膨胀压力,并取消了郑和的海上远航,使国家财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稳定。
夏原吉在明代太祖、建文、成祖、仁宗、宣宗五朝为官,贡献甚巨。宣德五年夏原吉病逝,终年65岁。作为明代最出色的财政部长,夏原吉为国理财长达29年,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的爱戴和皇帝的器重,不失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