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23版:国际新闻·焦点

文章导航

本报特派记者昨抵达巴黎,重返恐袭事发地

巴黎,正在述说它的不惧

  巴黎怎么样了?这是本报记者中断在西班牙的休假奔赴巴黎的理由。

  一个游人如织的城市,被血腥的恐怖活动袭击,它会如何应对?说实话,记者出发时心里多少是有点恐慌的,但迎上前去面对时,我们已然知道,面对恐惧之后,会有更多收获。巴黎,正在述说它的不惧。

地点:共和国广场附近

血痕还在地上,躲避不掉、洗刷不净

  昨天(巴黎时间15日)下午,巴黎人最多的地方,是共和国广场附近——2天前系列恐怖袭击的发生地第11区夏洪街上的餐厅、国王喷泉街上的咖啡馆,以及巴塔克兰剧院都距离高高的共和国女神雕塑像不远。

  人群中有记者、游客,更多的是法国本地人,还有鲜花、蜡烛与写满祈祷词的纸条。这在意料之中。

  因为我们知道,全世界都在纪念无辜的逝者、伤者。法国的年轻女孩子将鲜花弯腰放下,默默祈祷,她悲伤的表情,让人心生悲悯;一位中年女子看着纪念纸条上的留言忍不住抽泣起来,她一边拭泪一边躲避着电视摄像机的镜头。

  悲伤是一件私人的事情。可是因为这“法国史无前例的恐怖事件”,悲伤也不得不面对公众的围观。弹孔犹在墙上,血痕还在地上,躲避不掉、洗刷不净。

  昨天下午3时许,记者在巴黎恐怖袭击首声枪响的餐厅外,遇到第一处悼念的人群。餐厅大门紧闭,并没有封锁线。门外的地上铺满了公众悼念的鲜花、蜡烛。

  一街之隔的墙上,触目的弹孔被用白色粉笔圈出,2个、3个,还不止。这是记者第一次那么近距离地看到弹孔,可以想见,餐厅中的恐怖分子当时是多么肆无忌惮地扫射。在弹孔的边上,贴着一页白纸,上书15日至19日将在附近的学校里举行纪念活动。纸张纤薄,与墙上历历在目的弹孔形成了鲜明对比,令人不胜唏嘘。

  然而,更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弹孔下的石板地上,那绛红的粉尘意味着什么——鲜血!那是13日晚上死伤者的鲜血。

  昨天,当一辆小型的绿色清洗车汇入人群时,大家只是让了让路。清洗车的水枪对着地上一阵扫射,激越的水花将粉尘扬起来。人们一边掩鼻,一边惊愕地发现,地上的粉尘被水一冲,竟然全是暗红色的。水枪一扫,红色的波纹便泛了出来。一时,人群都沉默、沉默、沉默。

  电视记者第一个醒过来,直播就这样开始了。各种语言中,镜头里都是那绛红的波纹。

  穿绿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员不停地动作,清洗干净地面只需十来分钟,血迹没有了,但伤痕仿佛用刀刻过一样,留在那一晚与这一刻的人心中,与那墙上的弹孔一样,清晰,残酷,不能忘却。

  在水枪清洗血痕的时候,一位父亲一左一右拉着两个孩子默默地看着。孩子金发,身高只到父亲的腰部,他们愣愣地看,一声不语。不知是害怕还是愤怒。在他们身边,一个高大的大胡子男人手中握着一支百合哭出了声……

  这是巴黎,2015年11月15日的下午。它怎么样了?你从人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到城市的表情。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国际新闻·焦点 a0023 巴黎,正在述说它的不惧 2015-11-16 钱江晚报2015-11-1600008;钱江晚报2015-11-1600010 2 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