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6版:全民阅读·晚潮

做父亲的历史

  这个题目鲁迅先生在1919年就写过的,说明此中大有学问。

  先对父亲的来龙去脉作点梳理。

  十九世纪中后期,西方学界掀起了研究人类史前文化的热潮,涌现了大批惊世成果,尤其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引起马恩的极大关注,恩格斯就此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经典名著。

  恩格斯指出,“摩尔根在美国,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发现了40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就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生活本身又有两种,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另一种是人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

  把上面马恩两种生产理论转译成中国话,就是孔子所说的“食色性也”,季羡林先生将之解读为:食——生本能,色——殖本能,“一直到人类的末日,本能也决不会离开我们。”换言之,食色就是人类(延续种质),无食色就无人类;但如何食色,就是人类历史了。

  在人类业已存续的400万年静好岁月中,最早时候,男女没有性别意识和性别分工,一切处于自然之中,直到人类越过群婚制和对偶婚制,实行专偶婚制,才跨入文明门槛。在这极其漫长的文明进程中, “可以肯定,人在早期的若干发展阶段里,也一般地遵行过这条战斗的原则”(达尔文《人类的由来》)。人类学证明,男性的性选择竞争是人类进化的最原始动力之一。人类是双向性选择,这在其他生物物种中是不多见的,即男性挑选美丽精壮女性,女性挑选强悍智慧男性,使男女双方优质遗传性状得以传递扩散,加速了种质进化。

  遗传学上的父亲,简单点说,就是人类Y性染色体(遗传信息)始终随男性世代传递,这也是传统的子女从父姓的遗传学注解。

  可见,成为父亲来之不易,责任重大,要做好父亲就更不容易。

  我们知道,人类自从产生了家庭才真正迈开文明脚步。费孝通先生说:“家庭这个父母子的三角结构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极重要的创造”(《生育制度》),主要是为了解决孩子抚育问题。因为人出生后要经过生理性成长和社会性成长,这两种成长很大部分是在家庭内完成的,最佳分工是由父亲负责社会化教育(外力添加规则),这也是俗话说的“养不教父之过”和严父慈母角色安排的道理所在。

  对孩子规则添加有个黄金期问题,一般在小学结束前完成。在这一过程中,父亲带孩子,陪伴孩子成长至关重要。因为规则意识是在具体的生活学习过程中树立起来的,就是说,父亲带孩子过程就是添加规则过程,万不能因忙于自己事业,更不能自顾自享受而耽搁带孩子。这方面芬兰人做得最好,他们认为男人带孩子会聪明,可能是父母的思维行为方式不同所导致的,那里男人以陪孩子为天职。

  人类相比于其他生物物种,有一套特殊的镜像神经元系统,主要是用来模仿别人动作和感知别人感受的。父亲在陪伴孩子过程中,自己要多做正事,做的本身就是示范教育,孩子会自动模仿的,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不要自己在喝酒打麻将或拿着手机刷屏而要孩子安心做作业读好书;教孩子做事也主要教怎么做,不宜整天唠唠叨叨地讲道理。行为模式是在反复训练中形成的,而不是在口头教育中形成的。

  作为父亲,孩子该放手时要舍得放手。尼采传记里说其母亲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尼采却不信,但又怕母亲伤心而不能吐露,一直很痛苦。有天尼采在集市上遇一商贩,手牵待售的气球丝,一阵大风中气球丝断升空,弄得那人跺脚朝天而无可奈何,尼采随口而出:“That will fly,flies at last.”(要飞的终于飞了)尼采回家将这幕说与母亲,其母顿悟,从此随尼采自行。事实上,孩子长大总在放手后。

  父亲最好只做一代。俗话说:“养儿方知报娘恩。”养育孩子是件极艰辛事。不少老父亲舔犊情深,甘愿为下一代的下一代尽养育之责,这种越俎代庖怕是利少弊多:其一是老人的体力、思想和行为都已跟不上,其二造成下一代没能体会养孩的艰辛,自然会少了对父母的报恩之情。“有隑必有害”,最好是一代养一代。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晚潮 b0006 做父亲的历史 2016-10-30 钱江晚报2016-10-3000011 2 2016年10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