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帮帮团”、西湖“生物钟”、全息述评……
这些学校的“双减”生活有意思
本报记者 金丹丹 通讯员 沈婷 缪卫英 陈佳佳
![]() |
近日,浙江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三、第四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的通知》。
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的《周末帮帮团:“双减”视域下的家庭互助共同体建设行动》、杭州市西湖小学教育集团西湖小学的《西湖“生物钟”:重构儿童一日健康生活秩序》、杭州采荷第三小学教育集团的《全息述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全省20项案例成为浙江省第三、第四批“双减”优秀实践案例。
这些“双减”实践案例到底优秀在哪里?钱报记者采访了部分上榜学校,一探究竟。
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
“周末帮帮团”,组团带娃太香了
周六,杭州市回族穆兴小学五年级的几个家庭正在组团一起做蛋挞。烤制的25分钟可真漫长,在孩子们的翘首企盼下,香喷喷的蛋挞终于出炉,让人直流口水,趁热咬上一口,回味无穷!
这是回族穆兴小学探索“一爸一妈带一群娃”周末亲子陪伴新模式的一个缩影。
亲子共处时间不足、家长陪伴能力不强、亲子活动资源不多……“双减”政策出台后,在把双休日还给家庭、还给孩子的同时,也让亲子陪伴成了家长们面临的新挑战。怎么办?可以通过家校社联动提升亲子陪伴质量,促进“双减”落地。
这个“周末帮帮团”是什么样的?
在学校的倡导下,家长以若干户家庭为单位自发组建团队,以双休日或长假期间的固定一天为活动时间,以“父母值日生”轮值的方式陪伴该团队中所有家庭的孩子。
家庭通过自主组团,相互帮助激发内驱力,保障孩子“有人陪”;学校通过制定章程,组建导助团队专业指导产生牵引力,引导孩子“有事做”;社会通过资源共建提供支持力,实现孩子“有处去”。
此外,学校设计研发了学业互助团、素养拓展团和实践成长团三大实施载体,为“周末帮帮团”开展亲子陪伴活动提供内容支撑。
“周末帮帮团”行动进行了一个多学期,效果怎么样?
在学生问卷和家长访谈中,“周末帮帮团”都得到了普遍的正向评价,大家觉得这样的方式不仅丰富了双休日的生活、拓展了孩子的眼界,还提升了交往沟通能力,培养了社会参与意识,孩子们的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同时,家长们的能力提升也很快。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普遍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能力得到提升,对“周末帮帮团”的满意率高达99.68%。
家校社的合力在逐渐形成。“周末帮帮团”家庭互助共同体通过亲子陪伴新生态的培育,使学校、家庭、社会统一了对“双减”的认识,形成“1+1+1>3”的家校社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