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在大棚里耕耘
杨礼池实现“科技梦”
初见杨礼池时,记者就注意到了他那双粗糙而有力的手,上面还有一些陈年的疤痕和茧子,这是他多年务农留下的印记,见证着他多年的奋斗经历和对家乡农业科普的执着追求。
上世纪80年代,杨礼池萌生了种植蔬菜的想法。“相比于养殖蜜蜂,种植蔬菜能赚更多的钱。”杨礼池解释道,“当时沿海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老百姓生活好了,吃就讲究了起来,对蔬菜的需求很高,所以价格也高。”他初次种植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从露天种植蔬菜发展到小弓棚再到大跨度毛竹大棚,勤奋好学的杨礼池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回到家还会捧着农技方面的书籍阅读,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农技新知识。
1988年,杨礼池在路桥当地开始搞蔬菜大棚种植。在他的带动下,路桥区东部及温岭的几个乡镇的农田都建起了大棚,种植的蔬菜也多种多样,目前路桥区已发展大棚瓜果蔬菜2万多亩。
2002年,杨礼池投资成立了家庭农场。农场里有一栋楼专为农民上培训课。农场设有试验田,农民在课堂上学习完理论知识后,就可以到田间实践。农场还不定期邀请科学协会和大专院校的老师来授课,这个家庭农场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农业学校”。
在这条路上,杨礼池遇到过很多困难,有一年,病虫害特别厉害。种植的蔬菜几乎全军覆没,损失惨重。协会及时邀请到了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来做诊断。在专家的指导下,农民们学会了如何依据农作物的特征来预防病虫害,杨礼池和农民们经过不懈努力,逐渐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环境的防治体系,为今后的大棚蔬菜种植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杨礼池的成功,离不开台州市农民高级技师协会的帮助。这个协会的成员主要以省科协评定的浙江省农民高级技师组成,大部分是农村基层的新型实用性人才。协会会长周斌告诉记者:“我们这个协会成立十多年了,一直坚持不懈地为当地的农民开展各种各样的农技科普工作。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让农业生产更加科学高效,为路桥区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