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适老化不该成骗局帮凶
本报评论员 陈江
“只是点开看看,6分钟内被连扣730元!”近日,多人投诉葫芦时刻app通过广告诱骗老年人。据红星新闻报道,一些老年用户在打开其他app或网页时,因误触葫芦时刻的第三方广告链接,在未知情的情况下被扣除会员费用,单笔金额高达365元,甚至有人短时间内被重复扣款。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就已超200条,受害者多为对互联网操作不熟悉的老年人。
老年人并未主动购买服务,为何被扣款?葫芦时刻客服的解释是“用户开通了免密支付功能”。现实中,许多老年人并不清楚免密支付的风险,甚至误以为“输入验证码”仅是登录步骤。支付流程的复杂性与提示信息的模糊不清,让本意方便用户的“便捷功能”成了扣费陷阱的帮凶。
葫芦时刻app的扣费陷阱并不复杂:通过第三方平台投放诱导性广告,如伪装成“公积金查询”入口,以特大号“登录”按钮遮盖“广告”标识,这些设计精准击中老年人视力衰退、互联网认知滞后的弱点,从而最终完成扣费。有数据显示,60岁以上网民遭遇网络诈骗的比例高达17.6%,是其他群体的三倍。可以说,葫芦时刻的广告投放策略,就是一场针对老年人的“精准狩猎”。
工信部在2021年就明确要求适老化应用“严禁广告弹窗”“禁止诱导付款”,但葫芦时刻仍通过全民天天走路等app投放开屏广告,用“请先登录”等模糊提示诱导老年人跳转第三方页面。政策与现实的割裂,反映出监管执行力的不足。
真正的适老化技术,应深入理解老年人的行为逻辑与心理需求。某购物平台“长辈模式”提供放大的字体和关闭免密支付选项,另一平台上线的“亲属守护”功能在异常交易时实时通知子女,这些实践证明:技术完全能在支付环节设置“缓冲带”。若企业愿意在产品设计中多一分耐心,技术就能真正成为老年人的数字拐杖。
数字时代的适老化,除了防骗,还要赋予老年人平等享受技术红利的权利,而不是当年轻人用app轻松阅读期刊时,老年人却因操作复杂被迫放弃。真正的“适老”,应让技术回归服务本质,而非制造新的不平等。换言之,技术本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者是否真正怀有对老年群体的共情与关怀。
葫芦时刻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数字时代适老化的集体短板。适老化的核心不是技术叠加,而是以人为本的温度。这份温度,需要企业放下镰刀、监管亮出利剑、社会伸出援手,共同守护“夕阳红”的尊严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