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b0008版:全民阅读·互动

文章导航

花鸟画名家竺庆有

西湖的花鸟鱼虫,他画出了水韵

  年近八十,岁数不算小了,可花鸟画名家竺庆有身上迸发出的创作激情,像巨石拍岸,轰然有声。他出道早、成名晚,有人把他比作晚来的玫瑰——芳香之气更显绵长。

  日前,在2015巴黎首届国际艺术博览会上,竺庆有的作品《荷娇欲语》获得金奖。组委会给予的评价是:“作品注重意境,清雅明丽、中西融合,构成和谐的韵律美,在水、色、粉的运用有精到之处。”

  画得精妙

  深得老师陆抑非喜欢

  1936年,竺庆有出生于奉化后竺村的一个船工家庭。后竺村的云树鱼虫、星塘白屋、花鸟鸡豚是他笔下的最初的丹青模样。初中时,竺庆有头一次在县城新华书店里看到了叫做“国画”的印刷品,其中有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鹰和马,竺庆有竟然迷恋上这些叫做“国画”的东西,从此爱上了“国画”。

  时隔半个世纪,回顾1958年报考浙江美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时的情景,竺庆有甚至觉得有一点荒诞。他说:“说来不怕见笑,在考试之前,我还从来没有用毛笔在宣纸上画过一幅画。”

  他还记得,那次考试的题目是:社会主义总路线。竺庆有冥思苦想,直到考试结束前半小时,他见邻桌已经做完卷子,就借用其笔墨砚台,在纸上很利落地画出了三尾金鱼,外加几点浮萍。当时,他只觉得这是几尾在清澈的泉水中遇上了春天的金鱼,落款为“鱼儿离不开水,人们离不开总路线。”

  就是这一幅匆匆画就的“鱼水”,让竺庆有从宁波考区的32名考生中脱颖而出,成了幸运儿。

  而在竺庆有的眼里,这一辈子最大的幸运是成为陆抑非学生,竺庆有入学时,正赶上院长潘天寿进行国画教育分科改革,特意从上海请来了陆抑非先生。

  “庆有兄他是极其用功的,尤其是对新罗山人的画法,学得很有深度,有些画得特别好的习作,陆抑非先生还为他题字。他谦虚好学,时间利用得最充分,几乎是不白相的。所以他所画的习作也最多,而且都是画得精工入微、注意章法。因为用功有成效,老师自然也就很喜欢,师生情谊特别深厚。他是奉化人,一口宁波话,讲得硬腔又高朗,直心肠,好态度,所以同学的关系都很好,从来没有与他有什么是非纠葛的。”多年后,竺庆有的同学汤起康对当年情形仍然记得十分清晰。

  他笔下

  西湖的花鸟鱼虫另有意境

  竺庆有的绘画作品,其内容大多数为西湖可见的花鸟鱼虫。其中,各式各样的荷花占据了他的大半内容。

  有了潘天寿等前辈画荷之作,竺庆有再画荷花,似乎有点自找苦吃。但他的荷花,非常注重荷叶、荷杆以及画中所有物体与背景之间的对比关系。他认为,西湖的荷花,尤其是早晨或傍晚,雨露或落照间的荷塘景象,因物体以外的自然间不确定因素,使其带有虚幻、迷惘、朦胧甚至惆怅的意境,才是超越西湖荷花本体的生命。

  游鱼、草虫、飞禽也是竺庆有的拿手好戏,竺庆有在陆抑非先生的教授下,集中精力对宋人团扇和华新罗、恽南田的草虫、飞禽、游鱼做了临摹、分析、研究。所以,他的游鱼、草虫、飞鸟兼取诸家之长,注意把握对象的精神气质,营造绝佳意境。

  著名美术评论家王伯敏对竺庆有有这样的评价——所画用笔凝练,有着渍彩抒发的韵味,他的不少作品,在用水方面,用得充足、用得爽利,尤其在画花叶之间交错时,竟用撞水之法,使墨彩化开,别饶风色。

  这样的意蕴,在竺庆有最新的一本画册中,有了时时处处的体现——既是他对自己从艺半个世纪的回顾,又是对潘天寿、陆抑非先生在那个特定时期对中国花鸟画教育成果的局部展示,更是一位在花鸟画领域默默耕耘春秋几度,如今已是两鬓苍苍的长者为文化事业所作的奉献。

评分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 ©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关于浙报集团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帮助 ]
钱江晚报 全民阅读·互动 b0008 西湖的花鸟鱼虫,他画出了水韵 2015-11-01 4056775 2 2015年11月01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