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母不离脐,宝宝当惊奇
别人一声啼,为啥我不急
本报记者 张冰清 本报通讯员 孙美燕 魏安东
在浙大妇院副院长罗琼产三科病区的办公室里,随处可见妈妈们对这个美女医生的喜爱。
一幅逼真得仿佛写真照的铅笔画,是一位美术专业的妈妈在孕期给她画的;一年更新一次的日历,每一页都是妈妈和宝宝的合影,集结起来就是一本最佳的年终总结;书架上身穿白大褂的陶土小人,也是产妇亲手捏的……
罗琼说,这里有不少胎儿异常和复发性流产的孕妇,她们比普通妈妈经历了更多艰难和辛酸,“我们团队希望通过技术改进和人文关怀,为这些伟大的母亲提供专业帮助,让她们也能享受到为人母的幸福。”
母婴同时手术,母体充当人工ECMO
每个妈妈产检时最害怕遇到的情况就是肚子里的宝宝查出异常,但随着胎儿医学、产科学和小儿外科的发展,这些宝宝很多都可以顺利来到人世。
以往,浙大妇院产科遇到这样的宝宝,通常是先将胎儿通过剖宫产娩出,再转运到浙大儿院进一步治疗。但有时候,病情危重的宝宝却等不了那么久。
2020年,一直在浙大妇院产检的小美(化名)做三维检查时发现,宝宝的骶尾部长了一个瘤子,本可以等宝宝出生后手术切除即可。但这个畸胎瘤生长速度太快,开始和宝宝“抢”营养,而且它和宝宝共用一个支持系统,这样宝宝的心脏需要承担“两个人”所需的功能,不堪重负下出现了心功能不全。
经过多学科MDT讨论,罗琼团队决定在小美孕32周的时候剖宫产终止妊娠。但儿科医生评估,宝宝很可能在转运途中就出现风险。罗琼想到了她的大学同学,也是多次成功合作的伙伴——浙大儿院新生儿肿瘤外科专家王金湖医生,邀请他前来会诊。
两个老同学讨论决定,只能尝试产时宫外手术(EXIT),即罗琼给产妇做剖宫产手术的同时,王金湖给宝宝施行畸胎瘤切除。这个过程中,宝宝不断脐,母体充当人工ECMO,为胎儿提供天然的心肺支持。
罗琼主刀的剖宫产手术非常顺利,宝宝“拖着”畸胎瘤出来了,医生们马上着手维持胎盘血循环;另一边,在医生尽全力拖延子宫收缩的同时,王金湖医生也争分夺秒地为宝宝切除巨大的骶尾部畸胎瘤……35分钟后,宝宝的肿瘤顺利切除了!
双胞胎哥哥变弟弟,救了手足一命
此后,罗琼又和浙大儿院多位外科专家合作开展了十几次产时宫外手术,让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就解决了骶尾部畸胎瘤、颈部巨大肿块、隔疝等问题,最短的气管插管操作仅10分钟,最长的隔疝手术长达八九十分钟。
罗琼说,手术的时间越长,全麻状态下的妈妈就要承担越大的风险,由于术中使用了宫缩抑制剂,术后还有子宫大出血的危险,但这些妈妈都丝毫没有退缩。面对这些伟大的妈妈,团队不断总结经验、更新技术,优化产时宫外手术的流程,确保母婴安全。去年,他们甚至在手术中同时守护了三条生命。
多年不孕的小萍(化名)借助辅助生殖技术怀上双胞胎,却在孕中期查出其中一个宝宝(下称胎儿A)患有胎儿隔疝。她查到罗琼医生和浙大儿院专家团队共同完成了全国第一例胎儿膈疝产时宫外手术,于是前来浙大妇院就诊。
原本的手术方案是,先让健康的胎儿B娩出断脐,患病的胎儿A在不断脐的情况下手术。但在实际操作中,罗琼打开妈妈的腹腔后愣住了——胎儿A挡住了胎儿B,如果勉强将胎儿B“拉出来”,会对患膈疝的胎儿A产生重大影响。
于是本来计划要当哥哥的胎儿B,只能被“滞留”在妈妈肚子里,胎儿A率先被娩出,成为了“哥哥”。
浙大儿院的俞建根主任医师在没有断脐的情况下,为胎儿A进行了小儿外科手术;浙大妇院的产科医生们不仅要通过填充宫腔等方式避免子宫收缩,确保妈妈继续给手术中的胎儿A供给营养,同时还要密切监控着胎儿B的胎心。
此时,三条生命的安全都掌握在专家们的手里。健康的胎儿B安安静静地躺在妈妈肚子里,正是他勇敢地配合着所有人,救下了同胞兄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