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在中国刀剪剑博物馆的鉴定会上,鉴定专家、浙江省收藏协会副秘书长王玉,手上拿着去年杭州出土的铁制剪刀说:“这些是张小泉剪刀的祖先,至今2000多年。”
这种剪子共有五六把,身上锈迹斑驳,形状和现在纺厂的纱剪很像,也是单手操作的。王玉介绍说,它们都是去年在余杭土桥湾出土的:“杭州出土的剪刀在全国来说数量是最多的。这几把,看材质可以判断是汉代制造的,说明杭州生产剪刀的历史已很久,所以我说这些都是张小泉剪刀的祖先。”
说完,他又马上介绍起剪刀的历史来:“到了唐代的剪刀,下面有个圈,形状比较怪。直到宋代,剪刀的形状才和现在的差不多,两片铁条加一颗铆钉。”
昨天鉴定的就是这些征集来的剪刀,琳琅满目,什么种类都有。其中有两种特别吸引人——其中的一把,乍一看是块木头,上面雕了个老人头。用手一夹,“老人”的嘴巴居然能张开,一问才知道,原来它是用来“啃”核桃的。
另外一种剪刀的特殊功用是夹蜡烛灰的,而且还分中国产的和印度产的。中国产的身形修长,头上有一个火焰形状的夹子,放在火苗上一开一夹,蜡烛就熄灭了,蜡烛芯就落入了其中。可是印度产的身材明显矮小了很多,而且夹头是方形的。
刀剑的征品内容也很丰富,而且得到了很多名家的支持。比如,今年,他们收到了国家击剑队捐赠的花剑、重剑、佩剑共三件。80多岁的书法篆刻家刘江,向博物馆捐赠了跟随他30多年的8把刻刀……
截至目前,中国刀剪剑博物馆通过捐赠、转让、征集入库的展品有415件。至今,剪刀部分仍缺少芜湖剪刀、西汉的青铜剪刀和明代的剪刀。刀剑部分缺少汉代、三朝六国、隋唐等年代的刀剑。如果市民想为博物馆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可拨打展品征集联系电话:88099880。
本报通讯员 王英翔
本报记者 余雯雯